化宋 第16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于是,在高粱河飚车之后, 赵二实在是怕了大军不受控制, 便开始了阵图治军的开始。
  宋军是不能主动出城攻敌的,一旦出动,便需要朝廷赐下阵图, 按阵图打仗,当然, 后来的皇帝精通阵图的不多, 一般都是授权让枢密院发图, 且要提前定好目标, 严禁将领随意发挥。
  所以, 大宋国内,将卒调动难如升天,哪怕一州知府想要剿匪,也要提前上书给朝廷,允许之后,才能出动。至于中间会耽误多少时间,损失多少性命,这些朝廷都是不会管的。
  这种情况下,大宋的军队在西夏也摸索出一套适合打法,那就是结硬寨,打呆仗,尽可能地建城结寨,然后守城,一路守到西夏土地去。
  但这种打法打小小的西夏还成,遇到灵活的辽军,那就妥妥是送的,比如先攻辽,画宗让种家军不能杀人,种师道心中骂声再多,也都只能让士卒把刀枪换成木棍。
  所以,赵士程才敢顺水推舟弄出那样的计划,因为大宋是真的不能打。
  至于他的新军,他也没有指望让宗泽带出什么成名部队来,这种新的武器新的打法,宗泽能教的就是令行禁止,以后怎么打,都需要将领自己去摸索,他不可能生搬硬套后世的那些打法。
  因为,在接到宗泽的上书后,赵士程颁发了一条命令,两千人以下的兵马调动,不需要阵图。
  这事在朝廷里引起了巨大争议,一些文官们痛心疾首,认为这是祸国之事,然后在朝廷上举例了历史上有多少次武将之乱,又说出大宋是花了多少心力才衡制住这些武勋,太子殿下万万不可自废武功云云。
  朝廷上的武官不多,没有说话,但听到这项政令时,眉梢眼角都是笑意,只是没有开口。
  能上朝的武官都是有文化知识的,知道在自己的立场上一旦开口,很容易被扣一个有异心的大帽子,到时不是给太子帮忙,而是添乱。
  不过,在一年里,赵士程手下的太子党们已经很多了,有他们给赵士程当嘴替,一番争论后,这一条还是过去了——没办法,自从蔡京童贯等势力覆灭后,如今朝上说的上话的,便是张叔夜一人,其它人暂时没那么高的威望可以统领群臣,一旦张叔夜不支持他们,那他们的声音便会弱下去。
  不过,政治是动态的,新帝登基百废待新,朝廷上大大小小的势力正在汇聚合流,就等一个能臣新星出现,不争是不可能的,只有争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抱负。
  ……
  阵图的事情差不多解决了,赵士程又继续处理起大宋各种政务。
  童贯和一些军头被打倒后,他裁撤很大一部分军队,又以问询河北防务为由,把一部分的军头调走,让有能力的去重建河北防务。
  河北是将来大宋的重点区域,这一百年来,气候和天灾对河北之地伤害甚大,加上三易回河、失去燕京附近的大片土地,河北的防务岂止是烂,那里常备军大部分都被军头吃了空饷,少量用来点名的军户更是领不到俸禄,需要自谋生路。
  就这样的防务,每年却要耗费大宋近四分之一的军费,仅次于西军。
  赵士程这次是准备撤销河北路军,重新建立一支军队,但这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才有让河北禁军入京城训练的要求——如果不是他在眼皮子底下盯着,以大宋如今情况,要不了多久就会又变成空饷军。
  喝兵血是大宋的老毛病,连韩世忠这样能打仗的将领,手下都有四成的空额,用来白拿钱,赵士程准备以后的士卒论兵器不论人,有多少兵器就有多少人。
  因为,他敢肯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枪炮都比一个士卒更值钱……这不是他冷血,是如今的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的。
  忙了一个月,弄出一套新的纲程来后,赵士程又收到了辽东的来信。
  信里,陈行舟通报一切安好,准备工作已经做足,就等金人过来的,种彦崇还很有自信地想带兵主动出击,被他按住了,师父不用担心,他素来谨慎,这次燕京那边也派出了耶律大石带一万人来支援。金人没那么容易拿下辽东!
  赵士程心里的有些忧虑,先前辽东虽然与金国有些冲突,但金人都是先易后难,处理了其它软的地方,如今金国附近能拿的地方都已经拿光,辽东却首当其冲,要长年做为前线了……新军得快点训练才是。
  -
  就在赵士程为辽东忧虑时,那些从河北推举过来训练新军们,在训练一月后,拿到了自己俸禄,终于在久违的公休日里,出营去玩了。
  京城的繁华不是真定府大明府可以比拟的,这些乡下来的士卒们才转了几圈,便眼花缭乱。
  “岳队长你看,这城里的路好平啊,”一名少年咋呼呼地指着进城后的道路,“我以为城外铺的青石砖咱就已经就够浪费了,这城里的路更厉害了,它们怎么这么平啊!”
  要知道,在他们村里,就算是里正的家里,地面都不会用青石来铺的。
  “那是沥青路,”旁边一个卖糖人的老头闻言笑道,“青石被车马碾压后易碎,雨天又易滑动积水,天热又灰尘满地。用这个铺地,就没那么多麻烦,雨天不积水,夏日少扬尘,就是夏天不能光脚走上边,能把脚烫熟了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