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知道了。再探!”
  “是。”探马朝着杨继业与黄东秋敬了一礼,转身策马离去。
  黄东秋转身对杨继业说道:“大帅,这多半是敌军滞敌之计。否则岂会只坏道路而无伏兵?我军不必理会,着先锋开道便是。”
  “若是如此,敌军迟滞吾军,又有何用?”杨继业反问道。
  黄东秋想了一下说道:“若是没有埋伏,自是为了多些时间准备守城。若是有埋伏,多半是想通过此手段控制我们行军速度,让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出现在他们预订的埋伏地点。”
  黄东秋在投诚祥符国之前,便已经是宋国西北边军中厢都指挥使,从三品的高级将领,麾下统领上万大军多年。严格意义上说,除了杨继业之外,黄东秋是叶尘麾下诸将中统领上万大军,且在大规模作战中经验最为丰富的一个。他此时的判断不得不说很有说服力。杨继业默然,转头去看身边的唐兴武和行军参谋们,唐兴武和参谋们判断黄东秋大同小异,但却也没有人主张绕道而行。显然,祥符国西征军内的将校们普遍对小小凉州军队持着蔑视的态度,认为不值得为了这一点点伎俩便绕道三十里。这种心态连杨继业也不能例外,只不过他心中更加谨慎而已。
  “全军姑且缓缓前行,等待特战营探子回来之后再做定夺。”杨继业最后说道。特种大队探子在战场上潜入敌纵深内的侦察能力非常强,这一点在年前与辽国大战中已经有了充分的证明。
  ……
  ……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长约一千八百多里,宽数里至近百里不等,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从东至西依次是兰州、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
  地处河西走廊靠东部的凉州大部分地区,因为处于祁连山系,走廊内虽然适于骑兵驰骋的戈壁草原,但两边形势高突、由黄土覆盖的梁状山地,山梁宽广,沟谷深陡。既有风沙草原的千里不毛之荒凉,又有沟谷森林的土山柏林,溪谷相接,却是极为适合藏兵,而且找到一处能够藏住数万大军的地方也不困难。
  唐兴武亲自来到被堆满了乱石与树木和布了许许多多的木钉的谷道查看,探子眼光很准,长度的确是大约一里,并且这个谷道,却既不见得多险要,亦并非伏兵的好处所。谷道两旁的山丘光秃秃的,除了一些怪石外,满目的黄土上只有一些稀稀落落的树桩,登高而眺望,方圆数里一览无疑。
  唐兴武自是猜到杨继业特意命令他来观察敌情之意。故此不免加倍小心,又下令部下细细搜索,每一处有怀疑的地方,他都不敢放过。如此折腾了有两刻钟之久,却还是一无所获。
  唐兴武心中隐隐感觉到有点不平常,不敢拖延,急驰而回,向杨继业如实禀报。
  杨继业听到唐兴武的报告,这才终于放下心来。他怕耽误太久,一面命令全军就地休息,喝水吃干粮,一面又特意调了一个营去协助前锋部队开道。
  第883章 宿营
  将士们边吃着杂饼等干粮,边给自己的战马喂着干酪,等待道路畅通。过了半个时辰有多的时间,那条谷道才终于被清理出来。
  然而,那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走了不到五里路,前方又有一条道路被人用同样的手段堵住了。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地形更适合伏兵,探马还发现了若隐若现的不明军队的旗帜。
  参谋们的意见迅速分成两派。一派认定这不过是凉州方面故弄玄虚的疑兵之计;一派则认为凉州方面不可能认为插几面旗帜就可以吓跑西征大军,这是虚之示以实,实之示以虚,主要还是为了拖延时间,故意影响他们行军进度。
  所以这次杨继业没有命令全军停止前进,反而下令做好作战准备,而他自己则与黄东秋亲自领兵前去察看形势。
  那的确称得上是一条险道。
  杨继业领兵策马立在道口远望,发现这是一条只能容两骑并排通过的道路。而且还是必须按《骑兵行军条例》,在险要处可以左右两骑之间间距缩至两步才有可能。
  此时路当中到处都是推落的乱石,砍倒的树木,凌乱难行。
  而道路两侧的山丘连绵,一片黑黝黝的树林中,不知道潜藏着多少危机。
  杨继业在心里骂了句娘,皱眉向探子问道:“敌军的旗帜在何处?”
  “回禀大帅,当是又藏匿起来了。”探子肯定地说道:“刚才卑职等几拨探马都见着了旗帜,虽远了些,但不会看错。”
  杨继业没有回话,而是拿出望远镜向探子所指敌军旗帜方向看了起来,唐兴武和黄东秋也有望远镜,也拿出观察,但两人看过之后便放了下来,可是杨继业一直看了足足半炷香的时间,才拿下望远镜,冷哼道:“果然又是故弄玄虚。”
  “大帅从何见得?”黄东秋疑惑问道。
  “本帅方才见到一飞鸟入林中,却并未被惊飞,是以知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