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禾下乘凉梦,后辈不敢忘(2 / 3)
那一年,百姓们都过得水深火热的。
国家东边地区闹水患,西边生旱灾,旱灾和水灾并举!
沿途乞讨的人塞满了整条道路,大家都是面如菜色,气若游丝的。
路上走着走着,便有人不断倒下,再也没有站起。
当年耳边的那些痛苦的哀嚎声让他至今都难以忘怀!
更恐怖的是,大水之后必有大旱,再加上当时那些饿死在路边的尸体无人处理,导致瘟疫也随之而来。
随处可见的都是,为了一口吃的去卖儿卖女卖妻子的,甚至有一些地方都已经开始人吃人了!
他的父亲被饿死的时候,他们连哭都不敢哭出声音,生怕他们的哭声会将那些饿红了眼的灾民来抢食尸体。
这样的场景,实在是太惨烈了!
想到这里,老人掩面而泣,他这辈子都不想再有第二遍这样的经历了。
虽然现在大多数的国家都已经停战了,但是粮食的收成也不可能一下子就上来了。
大家只希望这样和平的日子能在长久一些。
或者,
能得到像华国那样高产的水稻种子!
有人郁闷:“上天是不是格外的眷顾华国啊,怎么连水稻的种子都比其他国家好啊!”
谢昭昭看着这条评论,听着纪录片里袁老的话,心情突然变得沉重难过。
袁老用年迈而坚定的声音说:
「我们在上个世纪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以产量为主,品质放在后面。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
所以说我们也要做出战略调整,既要高产也要优质。
我想,我现在87岁,在我90岁前,要实现(每公顷产量)17吨,
然后,如果身体好,要向每公顷18吨攻关进军。」
可是,他食言了。
谢昭昭对教科书上的他记忆犹未深刻,当时她的书上写着:“如今,他仍然在稻田中研究水稻……”
现在却不是了。
他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是后背的精神,是万世的楷模!
云殇大陆的众人看着纪录片,却不知道袁老的事迹。
阿光思来想去,给他们配上了字幕:
【他是华国工程院院士,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
50年来,他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践行了他“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返回顶部↑
国家东边地区闹水患,西边生旱灾,旱灾和水灾并举!
沿途乞讨的人塞满了整条道路,大家都是面如菜色,气若游丝的。
路上走着走着,便有人不断倒下,再也没有站起。
当年耳边的那些痛苦的哀嚎声让他至今都难以忘怀!
更恐怖的是,大水之后必有大旱,再加上当时那些饿死在路边的尸体无人处理,导致瘟疫也随之而来。
随处可见的都是,为了一口吃的去卖儿卖女卖妻子的,甚至有一些地方都已经开始人吃人了!
他的父亲被饿死的时候,他们连哭都不敢哭出声音,生怕他们的哭声会将那些饿红了眼的灾民来抢食尸体。
这样的场景,实在是太惨烈了!
想到这里,老人掩面而泣,他这辈子都不想再有第二遍这样的经历了。
虽然现在大多数的国家都已经停战了,但是粮食的收成也不可能一下子就上来了。
大家只希望这样和平的日子能在长久一些。
或者,
能得到像华国那样高产的水稻种子!
有人郁闷:“上天是不是格外的眷顾华国啊,怎么连水稻的种子都比其他国家好啊!”
谢昭昭看着这条评论,听着纪录片里袁老的话,心情突然变得沉重难过。
袁老用年迈而坚定的声音说:
「我们在上个世纪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以产量为主,品质放在后面。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
所以说我们也要做出战略调整,既要高产也要优质。
我想,我现在87岁,在我90岁前,要实现(每公顷产量)17吨,
然后,如果身体好,要向每公顷18吨攻关进军。」
可是,他食言了。
谢昭昭对教科书上的他记忆犹未深刻,当时她的书上写着:“如今,他仍然在稻田中研究水稻……”
现在却不是了。
他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是后背的精神,是万世的楷模!
云殇大陆的众人看着纪录片,却不知道袁老的事迹。
阿光思来想去,给他们配上了字幕:
【他是华国工程院院士,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
50年来,他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践行了他“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