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4 / 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想到此,他的心猛然往下一沉,他终于发现了心中隐隐然总觉得十分烦恼的根源!太子丹既然怀疑他不能保守秘密,难免也在怀疑他举荐不实。
  田光十分伤心,伤心于数十年慎行谨言,依然不能取信于人。接下来便自然而然兴起一个念头:要怎样才能取信于太子呢?
  想来想去只有一样,除非他能证明他所举荐的人,确如他自己所称道的那么好。但是,这又非他所能为力——要靠荆轲。
  他开始奇异地发现,他的命运与荆轲合而为一了。荆轲的成功才是他的成功;荆轲的失败,必然也是他的失败。他的一生的定评,完全系在荆轲身上了。
  这一来,他的心情越发沉重。他了解到他该做的事,不仅是保荐荆轲,而且还要设法使荆轲发挥最大的能力才智,获致最大的成功。而荆轲的成功,又不仅是他的成功,应该是整个燕国的成功。
  意会到此,田光又异常兴奋了。他觉得不论用任何方法,凡可以激励荆轲,把他的才智能力发挥至极限的,都是值得去做的。只是用什么方法,对荆轲才是最大的激励呢?
  这成了难题。沉思到夜半,灯尽油干,“噗”的一声,灯花爆了。眼前突然一亮,余烬作熄灭前的最后的、也是最完全的燃烧,尽了它的最完善的作用。
  灯灭了,眼前漆黑,但田光心头却是光明的。他自觉进入了悟道的境界,摸索着展开布衾睡下,心里不自觉想起了孔仲尼的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觉醒来,依然是平日起身的时刻。一睁开眼,首先想到的便是荆轲。算一算日子,这天他正要来,便不再派人去请他了。
  于是,他盥沐朝食以后,从从容容地询问了许多家务。
  午餐以后,焚香独坐,静等荆轲来访。荆轲三日一来,这天仍如往常,日影正中时,便听得他的语声出现了。
  也是照例的,田光第一句话必问:“有何消息?”
  荆轲用田光的钱,布置了一个谍报网。人数不多,效用极佳;南来北往的消息,往往比太子丹还知道得早。他这样做,并无特定的目的,只是觉得既有天下之志,便不能不明天下之势而已。
  “田先生!”荆轲这一天说话,不似平日沉着,显得相当激动地说,“嬴政到了邯郸了!”
  “这不足为奇。”田光说,“他一向喜欢巡行的。”
  “但到邯郸不同。邯郸是嬴政出生之地,也是他的母家。”
  “然则,对邯郸别有念旧之恩么?”
  “正好相反。”荆轲的语声又趋于平静了,“凡是邯郸与他母家有小怨的人,无不提来,活活坑死了。”
  “这也不足为奇,嬴政一向严酷寡恩。”
  “不错。”荆轲点点头,“然而天下之人,不知嬴政严酷寡恩。李斯以大量黄金,制造口碑,把嬴政说得德侔三皇,功迈五帝。而今嬴政暴虐严刻的事实俱在,若能檄告天下,咸使闻知,共兴同仇敌忾之心,岂非阻遏暴政之一助?”
  “嗯!这设想大有见地。”田光先不深谈,又问,“还有呢?还有什么消息?”
  “还有个消息,算是佳音,来自榆次。徐夫人自赵国沦亡,幸免荼毒,已辗转到了榆次,住在她的弟子孟苍那里。”停了一下,荆轲又说,“徐夫人虽已封炉,但国恨家仇之痛,必不能忘怀;若能迎入燕国,为驱秦效力,徐夫人当不吝重启冶炉。田先生,我以为你不妨把这层意思,说给鞠太傅听,请他转陈太子。”
  “不必。”田光立即接口,“你自己可以面告太子。”
  “怎么?”荆轲困惑了,“何由得见太子?”
  “是我的保荐。”
  “噢!”荆轲问道,“我也听说,田先生昨天与太子同载入东宫。那是确有其事了?”
  “确有其事。”田光站起身来,亲身封闭了他那养静的院落。
  一见田光这郑重谨慎的动作,荆轲立刻敏感地意识到,将有大任降临他的身上。一阵勃发的兴奋,使他感到呼吸困难,但与之俱生的是深深的警惕:处大事要沉着!他这样告诉自己。发挥了养气的功夫,使一颗奔跃的心,按捺了下来,复归于平静。
  田光已复回原座,他把太子亲访,东宫密谈的经过,叙述了一遍,接着又说:“你我忘年之交,燕市的人,无不尽知;然而,荆兄,你须切记,我的举荐,决非出于私情。”
  “田先生!”荆轲庄容答道,“出于私情而举荐人才,不是你所肯做的事;就算你肯做,我亦未见得肯从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