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6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很快时光飞逝。
  眨眼间就来到了年底。
  庆历十二年十二月初,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海上颠簸,使节团总算是抵达了广州。
  消息传回来,振奋人心。
  十二月六日,早晨时候,武安钢铁厂那边就送来了一個好消息。
  下午时分,崇政殿常例会议,赵祯高坐主位,在他的书桌上,已经略显沧桑的笔记本放在那里,旁边就是大宋的玉玺。
  “蔡质经过几年的研发改进,终于弄出了内燃机,不容易啊。”
  看着手中的劄子,赵祯十分感慨,说道:“工业这东西,果然没那么简单,哪怕能指明方向,有后人给予指导,亦是千难万难。”
  “蔡质把图纸给了我,我看了一下里面的构造,说复杂也不复杂,其实就是通过燃油动力让一个杠杆带动连轴杆做往复冲程运动,换到春秋战国时期,什么墨家鲁班,应该都能做出来。”
  赵骏说道:“它的难点在于工业进步,之前蔡质一直试图用蒸汽做动力,但动力很差,并且润滑油不太行,刷子也不好清理灰尘跟锈迹,能做功,但太容易坏。”
  “还是汉龙你提点的好,用猪鬃做刷子,用桐树果榨的桐油做润滑油,再用蒸馏出来的石油当燃料推动取代了蒸汽,它才能真正实现。”
  晏殊笑着说道。
  赵骏也笑了起来:“这东西还真就是运气好,以前在网上看过一篇帖子,说为什么猪鬃和桐油是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看完才知道它们的用途居然这么大,能够对工业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才适当地给蔡质提了一句。不过现在的内燃机应该还只是属于初代内燃机,随着工业的进步,以后会越来越好。”
  “那是不是意味着朕可以有汽车坐了?”
  赵祯笑得合不拢嘴。
  “没那么容易的,蔡质前几年就已经基本完善了内燃机构造,之所以现在才出来,是因为点火装置一直没搞好。”
  赵骏摇摇头道:“我记得后世是用电火花为点火装置才真正把内燃机完善,这次也是物理学院给力,将点火花装置做出来,而且还是摇杆式点火。但除了内燃机,一台汽车还要有完整的冷却系统、燃油供给系统以及别的大量装置,不然光靠一个内燃机,温度一高马上就抛锚趴窝,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研究改进。”
  “这样啊。”
  赵祯有些失望,他没想到一台汽车居然如此复杂。
  赵骏见他神情失落,便安慰道:“不过也别太担心,内燃机作为汽车动力源是最难做的地方,内燃机搞定的话,其余部分只要好好做很快就有结果,估计也就一两年内吧。”
  历史上英国开启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九年,法国人就造了第一台蒸汽动力汽车。然后在一百年后,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正式搞出了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
  内燃机发展史从雏形到真正能够运用到汽车上,用了足足一百年的时间,它的难度真的那么大吗?
  事实上并不是。
  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工程师都在对它进行研究,百年时间,内燃机的构造再复杂,早就已经摸得一干二净,如何做工冲程,简单明了。
  真正的难点在于内燃机应该用什么燃料来推动。
  从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工程师们就以火药、蒸汽、煤气甚至是空气作为动力尝试制造内燃机,但都因为无法长久而失败告终。
  这种情况直到卡尔·本茨与戴姆勒将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造出来,才算是内燃机真正出现在世间。
  所以很多时候某种机械并不是说它因为复杂而难以制造。
  难点在于材料、动力。
  就如同中国古代《墨子》《韩非子》等书籍记载的墨家机关术当中的木鸢,构思也是无比精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