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 第211节(2 / 4)
百官就是搞不懂,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这李大人居然敢干如此天下之大不韪之事。
张太岳的前车之鉴难道不够明显吗?生前不可一世,死后抄家累及家眷。
张太岳他都不敢动士绅的利益,这李大人就这么莽,这么吊炸天,他难道就不怕祖坟被掘,死后鞭尸?
虽然百官朝堂上不敢反对李大人,但是大家心里都知道李大人这次是捅了马蜂窝,不出意外李大人这次得栽跟头,而且这个跟头很大很大。
李大人这是不知道士绅的力量有多强大,在民间的影响力有多大,这得罪了士绅就等于得罪了整个天下。
李适这从来搞什么事也不和几个大佬商议,黄景昉,吴甡两个内阁大学士,五个尚书只是李适的政治盟友,也被李适的骚操作给惊呆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大明的问题在哪,但是你李适还真敢干啊?大家现在都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
找到李适询问,李适直接就是一切都在掌控中,优势在我。
其实处于高层的官员肯定对士绅一体纳粮心有芥蒂,毕竟他们也属于士绅一员,但是真要让他们选择他们肯定还是得支持李适,支持大明。
就凭内阁大学士黄景昉,吴甡,礼部尚书施邦曜,吏部尚书倪元璐,刑部尚书高名衡,兵部尚书张国维,工部尚书凌义渠这些人历史上的作为便知。
能力肯定是不足的,但是肯定把大明,把国家大义看得比自己的小家还要重要。而不是大部分朝堂官员只在乎自己的小利而忽视国家的大义。
现在他们主要还是担心这政策能不能实施下去,这反弹究竟有多可怕,这大明还能不能经得起这等折腾。
郑成功和郑鸿逵两人兴致勃勃的在永平府乘坐商船赶回福建,这要是走陆路不得两三个月,但是走海路十几二十天便可以回到福建。
一般人肯定会怕走海路,但是这二人肯定不怕,这从小可都在海上讨生活。
从正月初几出发,回到福建的福州才正月底,两人先不急着回家,梳妆打扮一番,然后又雇佣百余人充当仪仗队。
这才大摇大摆,欢天喜地,一路上招摇过市的往家里走,还拿出在京师请大师制作的牌子,还穿着朝廷赐予的蟒袍,把这衣锦还乡给演绎的淋漓尽致。
只见鎏金的牌子上刻着“大明延平侯,北洋水师提督郑。”,“大明同安伯,北洋水师总兵官郑。”
一路上敲锣打鼓好不热闹,福州的百姓纷纷站出来围观,这是哪里来的大人物,牌面居然比巡抚还大。
连福建巡抚吴之屏都被惊动,要是光是总兵官郑,吴之屏估计还不得上心。这不还有一个提督郑嘛,不得不重视,而且这二人还有爵位傍身。
将二人请到巡抚衙门,巡抚吴之屏顿时傻眼,这不是郑芝龙的儿子郑森和兄弟郑鸿逵吗?
同时正在家里的福建总兵郑芝龙也被通知到,巡抚衙门来了大官,要他也去迎接。
郑芝龙顿时大怒,老子可是福建的地头蛇,这是哪里来的大官,敢在老子的地盘上撒野。
于是便怒气冲冲的收拾一番往巡抚衙门而去。
检查过二人的官防后,巡抚吴之屏才尴尬一笑,
“延平侯,同安伯还请见谅,去年见你们二人可还是白身。”
郑成功还没有说话,郑鸿逵便忍不住说道,
“吴大人你这就是太小看我们俩了,去年我俩北上为朝廷效力,两次参加对建奴的战役,立有颇天战功。”
“我,郑鸿逵,朝廷辅政大臣户部尚书李大人的义子,亲自斩首建奴七人,被朝廷封为同安伯,北洋水师总兵官。”
说着郑鸿逵得意洋洋的看着巡抚吴之屏,以前这可是只能仰视的对象,现在也能平视了,甚至还感觉心里占优势。
不过这时郑成功却是重重的咳嗽一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你这介绍怎么把本侯给漏了,我郑成功脸皮薄,你就不知道帮本侯吹嘘一下。 ↑返回顶部↑
张太岳的前车之鉴难道不够明显吗?生前不可一世,死后抄家累及家眷。
张太岳他都不敢动士绅的利益,这李大人就这么莽,这么吊炸天,他难道就不怕祖坟被掘,死后鞭尸?
虽然百官朝堂上不敢反对李大人,但是大家心里都知道李大人这次是捅了马蜂窝,不出意外李大人这次得栽跟头,而且这个跟头很大很大。
李大人这是不知道士绅的力量有多强大,在民间的影响力有多大,这得罪了士绅就等于得罪了整个天下。
李适这从来搞什么事也不和几个大佬商议,黄景昉,吴甡两个内阁大学士,五个尚书只是李适的政治盟友,也被李适的骚操作给惊呆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大明的问题在哪,但是你李适还真敢干啊?大家现在都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
找到李适询问,李适直接就是一切都在掌控中,优势在我。
其实处于高层的官员肯定对士绅一体纳粮心有芥蒂,毕竟他们也属于士绅一员,但是真要让他们选择他们肯定还是得支持李适,支持大明。
就凭内阁大学士黄景昉,吴甡,礼部尚书施邦曜,吏部尚书倪元璐,刑部尚书高名衡,兵部尚书张国维,工部尚书凌义渠这些人历史上的作为便知。
能力肯定是不足的,但是肯定把大明,把国家大义看得比自己的小家还要重要。而不是大部分朝堂官员只在乎自己的小利而忽视国家的大义。
现在他们主要还是担心这政策能不能实施下去,这反弹究竟有多可怕,这大明还能不能经得起这等折腾。
郑成功和郑鸿逵两人兴致勃勃的在永平府乘坐商船赶回福建,这要是走陆路不得两三个月,但是走海路十几二十天便可以回到福建。
一般人肯定会怕走海路,但是这二人肯定不怕,这从小可都在海上讨生活。
从正月初几出发,回到福建的福州才正月底,两人先不急着回家,梳妆打扮一番,然后又雇佣百余人充当仪仗队。
这才大摇大摆,欢天喜地,一路上招摇过市的往家里走,还拿出在京师请大师制作的牌子,还穿着朝廷赐予的蟒袍,把这衣锦还乡给演绎的淋漓尽致。
只见鎏金的牌子上刻着“大明延平侯,北洋水师提督郑。”,“大明同安伯,北洋水师总兵官郑。”
一路上敲锣打鼓好不热闹,福州的百姓纷纷站出来围观,这是哪里来的大人物,牌面居然比巡抚还大。
连福建巡抚吴之屏都被惊动,要是光是总兵官郑,吴之屏估计还不得上心。这不还有一个提督郑嘛,不得不重视,而且这二人还有爵位傍身。
将二人请到巡抚衙门,巡抚吴之屏顿时傻眼,这不是郑芝龙的儿子郑森和兄弟郑鸿逵吗?
同时正在家里的福建总兵郑芝龙也被通知到,巡抚衙门来了大官,要他也去迎接。
郑芝龙顿时大怒,老子可是福建的地头蛇,这是哪里来的大官,敢在老子的地盘上撒野。
于是便怒气冲冲的收拾一番往巡抚衙门而去。
检查过二人的官防后,巡抚吴之屏才尴尬一笑,
“延平侯,同安伯还请见谅,去年见你们二人可还是白身。”
郑成功还没有说话,郑鸿逵便忍不住说道,
“吴大人你这就是太小看我们俩了,去年我俩北上为朝廷效力,两次参加对建奴的战役,立有颇天战功。”
“我,郑鸿逵,朝廷辅政大臣户部尚书李大人的义子,亲自斩首建奴七人,被朝廷封为同安伯,北洋水师总兵官。”
说着郑鸿逵得意洋洋的看着巡抚吴之屏,以前这可是只能仰视的对象,现在也能平视了,甚至还感觉心里占优势。
不过这时郑成功却是重重的咳嗽一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你这介绍怎么把本侯给漏了,我郑成功脸皮薄,你就不知道帮本侯吹嘘一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