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行。。先合计合计,左右要等明年。”小王氏也知道不是一会半会能解决的事,眼下也急不得。
  距离过年还有两三个月,李继旺三兄弟商量了一下,决定去县里找份工上,能挣点钱买点年货,十二月初三,兄弟几人带了套棉衣,就匆匆出门去了,家里就剩下祖孙,媳妇几人,爷爷李大富还是雷打不动,每天去田里看看收拾收拾,为明年春耕做准备,顺便打点柴火堆着。奶奶王氏将家里的大白菜腌制了几坛子,剩余都放进了地窖。媳妇们每天做完家里的活计之后,就开始做绣活,孩子们以李明锦为首的则是每天去山里采摘一些野果,捡些蘑菇木耳晒干储藏起来。
  来到这里已经几个月了,渐渐了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之后,李明锦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让家里的生活好一点。至于经商,先不说自己才九岁,就说自古商人的社会地位都是很低的,士农工商,晋朝也不例外,而且李家又没有后台,就算能做生意,生意能不能保住还不知道呢,所以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保障是很重要的,科举做官说实话太难了,就算能入学,十岁启蒙,已经太晚了,虽然自己是现代人,学习多少有点基础,但是古代的科举要考经史子集啊!李明锦内心在咆哮!还好晋朝昭元元年,昭元帝设科,为广求天下贤才,设科取士,文举考经史子集,算术格物,算术格物对现代人来说不是很大问题。不过眼下想的这些还太遥远,首要的事情,能为家里赚点钱,才有机会打算以后啊!
  南山其实物产很丰富的,不过也很危险,村里人一般不去深山,除非是猎户。深秋时节深山到时有野生的灵芝和天麻,李明锦带着弟妹们没事的经常去山里转悠,不过深山家里大人已经嘱咐过氏不能去了,饶是如此,也捡了不少蘑菇木耳,野菊花,野菊花具有清除湿热解除毒素、消肿止痛的功效。等着下次集市可以拿到镇上的药房问问收不收。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的过着,一晃两个月过去了,还有十几天就要过年了,李继旺三人还未归家,家里人不免都有些惦记担心。常怀县是几路水路交汇之处,有个浅水码头,天下太平之后,有不少跑货的客商聚集常怀,一时间之间常怀竟有一番繁荣之象,李继旺兄弟三人来到常怀之后,就去码头上给货商搬货,一天下来能有10个大钱,因着手脚勤快,做事麻溜,又识的几个字,李继旺与三弟李继达就被分派到了去登记货物,一天工钱涨到了12个大钱,二叔李继兴,因着为人机灵活泛,被客商选中做了监工,一天能有15个大钱,做了2月,兄弟三人总共2340文工钱,客商看着几兄弟活计做的不错,尤其二叔李继兴甚得客商欢心,直道有时间可以再来做活,结工钱的时间挥手大气的给了3两银子,,让兄弟几人高兴的归家去了。
  ☆、第5章 (修)
  李继旺等三人走了两天才赶回河西村,刚好腊月二十一,将工钱3两银子交给了王氏之后,向王氏说起来了外面的见闻。
  “爹,娘,常怀那边现在跑商的多,老二这次很得货商的看中,要不明年开春,就让老二出去吧,我和老三,留下来帮家里种地。”
  “是啊,娘。儿子几个,就二哥为活络,那货商说了,有空还叫去做活呢,二哥在码头还是个监工呢,可神气了。。。”说着就憨笑着。李继达是幺子,懂事之时,又缝家里逃难,久而久之胆子小了许多,有点憨憨的。
  老爷子和王氏,对自己几个儿子的脾性也很清楚,老大沉稳敦厚,老二精明机灵,老三有点胆小憨厚。真要是出去闯闯还是老二合适,最起码不会吃亏,想到这些,就说道:
  “我和你们娘也老了,你妹妹也十三岁了,也得要准备嫁妆,孩子们也都渐渐大了,老二你要是想出去闯闯也随你,但是外面也辛苦,你要干就踏踏实实干,你哥,弟就先留家里了。但是一定记得,我们老李家,是一家人,不能忘本。”说着就看向二儿子。
  李继兴,为人机灵,听老父如此说哪能不明白,再说自己也不是这种人,兄弟几个自小一起长大,感情一直很好,忙回到:
  “爹,我,你还不了解吗?我会好好干的,明年家里宽泛些,就送锦儿与辉儿去上学堂去吧。”
  看着几个懂事的儿子,老爷子欣慰的笑了笑。
  腊月二十二,因着儿子带回来的银钱,王氏带着几个儿媳,女儿等人要去镇上准备去买些年货,李明锦,也要跟着去,并将这两个月以来,和弟妹们一起山上捡来的晒干后的5斤木耳,20斤蘑菇等干货。10斤野菊花,天麻挖的不多,只有5斤,用麻袋装好,一起带上镇上。
  因着要过年,村里人结群的去镇上,村东头的猎户刘二叔,背上扛了一头野鹿去镇上卖,李明锦还是第一次直面野生的鹿,虽然是死的,但是也感到很新奇,看着小家伙投来的泛光的目光,刘三叔逗笑问:
  “小家伙,馋啦。。想吃肉,回头来三叔家,管吃够。。。”
  。。。。。。
  李明锦有种做坏事,被人捉到的尴尬感。还好有人开起了刘二叔的玩笑。
  “刘老二,又打了个大件啦,不错啊,应该能卖个不错的价钱。”张三叔羡慕的说道,刘三叔是村里的资深老猎户,虽然南山资源众多,山又大,猎物自然不少,可是危险也大,要是碰上熊瞎子,大虫,那可得要命,刘三叔在这一带可以有名的打猎好手,打的猎物多,受伤却少,村里的人可是佩服的紧。
  “他二叔这手艺,真不是盖的,没看到他家新盖的几间青砖大瓦房啦,真是气派,我呀。。。也不图别的,要是能住上这样儿的房子一晚呐,死也瞑目了。。。”
  “去。。去。。。去,大过年的说啥死不死的,晦气。。呸呸呸。”张三叔虽知道张三婶是打趣刘二,仍是嗔怪道。
  “呵呵,刘二有本事,羡慕不来。。。”又有人打趣道,众人说说笑笑向镇上进发。
  众人达到南山镇之后,约定好原地集合回去的时间,就分散开来,各自忙各自的去了。
  母亲小王氏妯娌几个带着小姑李婷去了绣房交绣活。奶奶王氏则带着李明锦去了药方,药房的门前有个牌匾,繁体字写着“聚仁堂”三个大字,别说,还真是有点气势,李明锦在心里腹诽道。
  走进药房,王氏对着一个药童问到:“小哥,你们掌柜的在不在,家里采的一些药材,问问掌柜收不收。。。”
  “您稍等,我这就去叫掌柜的。”说完就走向大堂里间。
  “听说老人家找我,我就是这药堂的掌柜,您叫我郑大夫就行,你们带的什么药材,我看看。。”
  王氏将麻袋里面的用布袋装好的野菊花,和天麻拿了出来,递给掌柜的。
  “这样吧,品相还不错,野菊1文一斤,天麻3文一斤,您看行的话,就过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