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人体冷冻技术(5000字大章节)(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那样粗放的科学背景中,赖恩依然用超前了数百年的敏锐嗅觉提出并完成了关于宇宙大物流管道的设计。几百年过去了,当年赖恩提出的核心理念依然被奉若至理。如果赖恩能活跃在二十六世纪,那不管对他还是对整个文明,都是莫大的幸事。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特斯拉、张衡等人的身上。
  这种浪费并不仅限于科学领域,在艺术、政治、商业等领域,同样有着相似的浪费。
  比如俞伯牙、贝多芬、钟蕾……
  如果让这些具备极高音乐创造力的人接触到更多乐器,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见识到更多合成声音的科技以及更完善的现代与后现代编曲体系,这些人终其一生又能多创造出多少曲子?在接入脑链技术后,又能将多少在脑子里被悄然浪费的经典旋律保存下来?
  不敢想象。
  或许这些人在自己的生命中,将自身的才华发挥到了极致。
  但这所谓的极致必须考虑到时代的制约。
  人体冷冻技术的核心价值,就是可以让这些才华跳出时代的限制,为整个文明打开另一种可能。
  在必要的时候,将先行者冷冻起来,才华保存下来,留到需要的、恰当的时候,在满足某些必要条件后,将这些被时代限制了的才华放到更恰当的位置,让他们换个更舒适的环境重新绽放,将会为文明带来多大的帮助?
  常人实在难以想象。
  可以这样举例,某顶级科学家将某个重要项目推进到了一定的程度,剩下的研究需要实验考证,直到得到大量实验数据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推导,亦或是需要进行庞大的计算与长期的观察。
  这很现实。
  有些涉及到恒星的星体物理学项目,动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观察与等待。
  在没有人体冷冻技术时,这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便不得不在无谓的等待中平白消耗生命,浪费才华。
  哪怕期间他转到其他方向再拿出些成果,其实意义都不如那个能贯穿他一生的重大项目来得重大。
  如果有了人体冷冻技术,就可以让同一个人可以在跨越上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时间里,等待项目的成熟,从事更庞大的伟大研究。文明又该会怎样?
  或许有人会说,你作为导师,不是能培养学生么,你不是有继承者么?
  但每一个继承者从导师身上学习,需要时间成本,并且不同的人思考问题,必定会有不同的地方。
  有些项目,就是需要完整的一脉相承的思维模式。
  导师培养继承者本身就是个庞大的试错过程。
  这既会浪费导师的生命,也在浪费很多被淘汰了的未必那么适合的学生的生命。
  这里面究竟又造成了多大的资源浪费?
  如果这些资源都被节约了下来呢?
  过去人们不敢想,是因为谁也敌不过时间这把宇宙里最锋利的武器。
  永生已经被证明了不可能。
  但现在可以了。
  这毫无疑问,一定会为人类的科研进程带来质变。
  其他具备类似需求的领域也一样,比如战士。
  再强的战士,如果出生得太早,不能活到大决战来临时,都终究只能当个局外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