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龙龙龙3(2 / 4)
“是啊小丫头,好哥哥教你,虽然蛇也易于捕捉,但兵哥哥通常设法寻找那些无毒的大蟒,其味道鲜美又营养丰富。可用夹棍来捉拿它们,一会看我大显身手!”还有人在讽刺石苓人,说有个笑话说,一位游客自己一个人跑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玩,在一个炎热的下午,看到一片风景优美的河,心里痒痒的,想下水游泳。但为求谨慎,他问旁边一位正在钓鱼的老先生:“请问一下,这个河里面有没有蛇啊?”老先生说:“我在这边钓鱼钓了十年,从来没有看到过蛇。”于是他很安心地脱光衣服,跳进河中游泳了。
没游多久,他瞥见水面浮现一样东西,仔细一看,居然是条鳄鱼!他发出尖叫,拼命地游回岸边,很生气地向老先生兴师问罪:“这个河里有鳄鱼,你为什么不告诉我?”老先生就说:“你没问啊!你只问我这个河有没有蛇,我说没有,我并没有说错啊!”你看,这种二选一式的问题,可能只让后人获得片面的资讯;因为不够完整,对整体的局势就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
也有人有不同意见:“你们见过这么大的蟒类吗?还有那鳄鱼也太大,你看这鳄鱼的外皮显得格外的粗糙,有一种岩石般的质感,更关键的是,这外皮竟然涛黑无比,似乎要将周围的光线都完全吸附进去一般。虽然鳄鱼类大部分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对于荷枪实弹的我们长1.3米以下的小鳄鱼可能会成为猎物,鳄鱼尾部的肉质鲜美。我们一般用陷阱,可用外包诱饵的三角木,被吞咽后它能卡住鳄鱼的喉咙。可以直接将三角木漂浮在水中捕钓鳄鱼幼仔,也可用线串起。用利刃和带有锋利边缘的棍棒可以杀死它们。
更大的就要避开了———一般来说,多数动物遇见人时,第一反应就是逃走。如果你堵住了它们的退路,它们就迫不得已应战了。而鳄鱼极其凶猛,要与它们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要当心是否有一条更大的鳄鱼在水下追随着你们。它们外包坚韧的盔甲,有些鳄鱼,如生活在印尼海域的河口鳄类,体型十分庞大,性情凶恶狡猾,在它们出没的流域要小心防备。不过这么大的可不多见!“等到再靠近一点以后众人才发觉,他所言非虚,“奶奶的还真是鳄鱼!”岳振德看清了那怪物后,低声咒骂了一声:“他喵的,什么鬼鳄鱼能长这么大?”
一般的大鳄鱼,也就五六米,长到极限最多七米,那已经是大鳄中的大鳄了,但底下这只从巨蟒口中侥幸逃生的鳄鱼,却超过了十米!据现代科学所知,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体长超过十米的鳄鱼,显然这东西不是一般的物种。我思索着,突然想到以前曾在一篇杂志里看过的有关于史前怪物的文章,里面就说到有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恐鳄。
想到这,我便对其余人说道:“这东西有可能是一种史前鳄鱼,名叫恐鳄。杂志上说,这种鳄鱼体长为十一米左右,生活在非洲沿海地区,食物是同时期的恐龙。”
“史前鳄鱼?非洲沿海?小丫头逸你不是唬我吧,这种东西怎么可能会出现在这里,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对呀!”岳振德耸了耸肩。
“总之,在所知的范围里,只有史前的恐鳄能跟底下这怪物对得上号。说实话,我也想不到现在还会有这种东西,估计也就龙脉里面会出现这一种返祖现象了,给咱们碰上也不知道是算运气好还是算倒霉。”我摇头苦笑,水底下那只恐鳄很不习惯雇佣兵用手电照它的眼睛,不时地朝我们吼了一声,然后把头移开。
再想想,那些变异动物的进化也可以视为返祖,这不是不可能的,古代因为氧气含量高,可以支撑更庞大的身躯、更大的攻击力,譬如世人知道鲸类本来就是起源于一种陆生哺乳动物,长得有些像狼。所以时不时有一些海豚、或其他鲸类出现返祖现象,长出一对前肢,成为一个新物种。这种鲸类返祖的现象在日本就曾经出现过,当时是抓住了一只长有“后肢”的海豚,再譬如人类属于灵长目,但现代人与猿猴的外观相距甚远,以至于身上长毛都被褪得一干二净,人类自此成为“裸猿”。何以“脱毛”?这成为人类起源当中数一数二的难题。通常的论调是:因为人学会了穿衣服,所以通过“进化”将毛褪掉;由此推论,没“毛”的才是人,有“毛”的是动物。这样的解释体现了成年人的共性——强调“惟我独尊”来掩饰内心的软弱。按这样的论调,河马将会很兴奋地宣告:基于人类和河马均没有毛,因此都应划归哺乳纲名下的“河马总目”。现今地球上还有很多土著,虽然已成“人”却依然固执不肯穿上衣服,但他们也同样也属于“寡毛一族”。
此外,既然已展开“脱毛运动”,那应该一视同仁,连头发、眉毛、胡须一并褪掉才合理。头发暂且不论,那是水生的“祖先”给世人的遗产,那么眉毛与胡须呢?为什么它们如此坚决地存在?支持“海猿返回”学说的科学家作出解释:由于体毛是属于分批退化,在部分毛发还没有褪尽的情况下,世人的祖先已返回陆地继续繁衍;所以,世人留下部分体毛不足为奇。骤听属于比较合理的假设,人类的眉毛是基于这个原因得以保留,但另一个“问号”随之涌现。曾几何时,世人的少年时代,无知且无畏,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于是对眉毛提出质疑:“这两条东西是干啥用的?”科学家们给予一个庄严肃穆的回答:“眉毛,是眼睛的第一道防线!”哦,原来如此!可惜长大之后,就会从眉毛所处位置得知:眉毛“保护”眼睛仅是一个“童话”。倘若是水栖动物,需要频繁进出水面,眉毛的存在还有意义,可以隔阻细小的海藻水草之类,但对于纯陆生的人类呢?
人类的额头遍布“汗腺”,眉毛的存在,使汗水得以汇聚,并沿“眉头”经“鼻弧”侵袭眼睛。眉毛的这道“防线”实际上对阻隔汗水起到了“反作用”。人体装置具有“前后开发”的区别,“汗腺”是后期生成的装置,要怪也不能怪眉毛。进一步探究:在人体开发汗腺的同期,眉毛可是现今的模样?现代人眉际,分布着已退化的“顶浆腺”,该腺体俗称“大汗腺”,密布于腋下,“狐臭”即由此导致。眉毛“顶浆腺”有何用途?难道是分泌润滑液?这与“保护眼睛”功能亦是背道而驰。河马是否典型的水兽姑且不论,但它对世人却有示范效应。河马的幼崽全身滑溜溜,初生的人类呢?婴儿出生时也很光猾,与河马的小宝宝类似,难道因此要认同“河马总目”的说法?人类自然不甘心,再度审视初生婴儿:腋毛毛等不必奢望,甚至连头发都可欠奉,但眉毛却一定已具雏形,一左一右分列于眼睛上方,顾盼生威!
这一对眉毛使人类与河马划清界线,世人才是独一无二的万物之灵!再借鉴其它的高等生物。猫科动物长有散乱的“眉毛”,但那称为“触须”更合适——它属于探索空间的触觉器官,以判别狭隘处是否能穿越。猫的“眉”与“胡须”均属同一类,与人类的“须眉”,有着天壤之别。为何猿猴一概没有该装置,难道这是属于人类“新时代”的进化产物?仔细探究:人类眉毛的化学成分、生长周期、遗传基因,均与动物体毛截然不同。眉毛“休止期”数倍于“生长期”,根本已不是“毛”的性格,它的实际功用究竟是什么?单纯从“休止期”推测,“史前眉毛”可能是长长的“触须”,但缺乏配套的神经佐证这一假说,眉毛生长的“基地”是坚硬的“眉骨”,这预兆着什么?
中国古代认为:处子的眉毛具有显著特征“紧密柔顺”;而非处子的眉毛则呈现“开放”状态,并有“竖立生长”的倾向。这种说法在现代当然被视作洪水猛兽。但古人于细微处的观察通常强于现代人,因为没有太多事情可分心。眉毛竟然可以扯上“性”,这究竟是一款何等玄妙的装置?女性“始伏终竖”的眉毛究竟有没有遗传机理给予证实?上述的谜题,可从中国古代“经络学说”来探寻答案。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经络已不再被认为是邪魔外道,它拥有非常深邃的学问,只不过这种学问过于“高深”,世人还未能融会贯通。眉毛隶属“十二正经”中举足轻重的“足太阳经”,假如人体身壮力健,足太阳经血气充沛,眉毛就自然表现得强盛。处子变成非处子,相当于进入“第二生命轨道”,自此脉络将有全新的演绎。遵照经络原理,眉毛的重要性超乎凡响,它是人体的防御器官。回顾“眉毛是眼睛第一道防线”的说法,“防御器官”似乎也合情合理。现代高等生物的当中,大象的头部拥有顶级防御利器——两枚长牙。因此,防御器官长于面部,也并非不可想象。但眉毛对于眼睛的保护效用相当有限,而且眉毛从婴儿诞生即毕生追随,难道只是眼睛的附庸?疑问并未解决,世人暂时将注意力转到睫毛。
按常规说法:睫毛是眼睛的第二道防线,那是基于眉毛抢夺了“第一”的位置。事实上睫毛才是眼睛的真正防线,其生长机理也符合这一用途。睫毛在毛发中寿命最短,但快速萌芽,反复更新,从不间断。相比于头发而言,它是“活”的,拥有非凡的“触感”,只要有灰尘接触它,立刻会引起闭眼反射——其反应速度冠绝人体。睫毛构造唯一不合理在于“上眼睑密而下眼睑疏”,这“上密下疏”的设计,不能为陆生人类的眼睛提供周到的保护。但如果是进出水面或俯身潜游,却是有必要强调上眼睑。人类身上太多水生证据,已不在乎多此一样。在人类的幼年时期,上睫毛长得浓密而向上卷翘,强调水栖防护的功能;随着年龄增长,睫毛的倾斜度与卷翘度也随之下降,变成几乎是竖向正前方,更为符合陆生的环境。睫毛的履历不算太长,它是属于伴随人类进化的配套装置。但眉毛的历史则是相当悠久,甚至可以依照“鸡和鸡蛋”提出一个极其高深的哲学问题:究竟是先有眉毛,还是先有人?这个问题让科学界束手无策,个别科学家不服气,于是运用各学科的高深理论及先进手段来探寻眉毛的源头,他们发誓要弄清楚:“眉毛”这古怪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在物种进化的悠长历程里,是什么东西演变成眉毛?
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惊世骇俗,而是可以为大众所接受:眉毛的前身,原来是一种“刺”。刺并非特异的构造,在自然界随便可找到例子,就如食虫目的刺猬,就全身遍布尖锐棘刺。这一个发现的伟大之处,是与中华民族悠久的“经络学说”暗合,并因此证明了:海洋果真是世人的父母,并且将“棘刺”也遗传给人类,再由现代人演变成“眉毛’。独树一帜的眉毛,使世人又多了一样有别于芸芸众生的装置!更揭示出物种基因的遗传机理。基因组中大概只有百分二的dna具有“现实意义”,其它大部分是作为“过去履历”和“未来蓝图”。过去式的dna,在某些特定情势之下,通过解密而被激活,错误激活的情形被称为“返祖现象”。
进化是一个反复且繁杂的过程,但世人可以将其简单化地解释。例如现时环境需要演变出“刺”,主导基因就会从信息库里筛选与“刺”相关的dna,随即步入一条进化的捷径;当变异的个体数量充足,强化为“强势遗传”,“刺”即成为群体的常规配置。由此可以推断,眉毛这种“刺”,除了具有传统的遗传基因外,还被“祖先”加以演变,成为一样真正有防卫作用的器官。人类曾于海洋生活,所以拥有“经络”,而从眉毛隶属“足太阳经”推断,当初“海人”的这一种“眉刺”也是相当发达。眉毛由“刺”蜕变,这一项研究的式微,归结于两点:其一、眉毛在人体构造属于“细节”,不影响“大局”;其二、“眉刺”与主流进化论形成较大的冲突,为了维护“正统”,惟有放弃旁枝末节。但某些具有强大探索精神的学者不以为然,他们为了勾画出史前人类究竟是何种模样,将探索领域进展到男人特有的“胡须”,并有更为惊人的发现,将人类的史前样貌进行了一次“反传统”的颠覆。世人曾经是海洋哺乳动物,眼睛上方长有尖锐凸出的利刺——这就是人类曾经的模样。
眉际伴随“顶浆腺”,沁液用于形成“保护膜”,这是利刺的配套装置。甚至可以大胆想象:告别处子并准备生育后代的雌性,那一对“娥眉刺”将更为犀利!但无论如何,这属于“男女通用”的外型,雄性人类呢?除了眉刺之外,是否拥有更慑人心魄的异像?
“怒眉戟张”到底是什么概念?现代生物里可供参照的是蜥蜴类,某些蜥蜴眼睛上部生有棘刺;甚至可参考神话传说中的海妖,额上长有类似“多棱刺罩”的防护物。神话不足信,但人的想象力通常有其合理之处,世人根据这些“元素”,或者可以大致“模拟”出一个人类始祖的模样。现代的人类,被意外触碰随即“锁紧眉头”这个特点依然存在,纵使“眉刺”这防御器官已是“明日黄花”。
虽然返祖现象在生物体身上很罕见,但龙脉里面本来就是非同寻常,这也就解释了我们一路上见到的变异动物在外界为什么很难见到。但也有一个问题,有些变异动物……譬如蛇人的灵智,返祖现象似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再说如果真是返祖的话也不会一下就返出修蛇这么大的体型吧?
况且有些《山海经》里面变异动物还“可以直立行走”,但是若是返祖便更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了!因为就算是蛇人,尾巴无论怎么进化或是退化也不会生成骨骼吧?而且就算是形成的是软骨,那也不能成为直立行走的证据,软骨无法支撑巨大的身躯。
所以自然返祖这种可能性比较低。同样的,眼前这恐鳄,以它的体型可以将一些小型的导弹艇轻松拖入海底,甚至可以用来拦截潜艇!这也说明龙脉给予了这些变异动物较高的智力。弄不好这些变异动物如果出逃到外界中,有可能会成为人类万物之灵地位的一大威胁!不过至于是哪个……古神还是人造神造了龙脉这个安全隐患就不得而知了。
说实话,这恐鳄给我带来的恐惧还高过之前那条巨大修蛇。修蛇懒洋洋的只会派小弟出战,虽然能从它的大口中逃出来,还真是上辈子积德了。而鳄鱼这东西的攻击力,在自然界是数一数二的,这么大一头恐鳄,却不是巨蟒的对手,细思恐极……
不过,我更幸灾乐祸,不知道岳振德他们为什么会探索那个石殿,但此刻他们却没有办法再进入密林中间的那座宫殿,同时现在外面的路口几乎都出不去,唯一的希望就是中间的密林河道,如果黑沼泽里有水路口,那就好办多了。我看岳振德们本以为可以顺利地进入宫殿满载而来,没想到却受阻,现在更碰到一条史前鳄鱼、一条巨蟒,还不知道接下来有什么。
此时我才注意到,这鳄鱼除了特别的长之外,尾背鳞片排成二行矮嵴,整体来说类似于蜥蜴和鳄鱼之间,第一眼看去的感觉若鳄鱼那样的强壮和霸道。不过在密林当中穿行的时候,却又像蜥蜴那样诡秘而灵活,在黑暗当中穿梭就仿佛是水中的鱼一般,悄然不发出任何声音。
看着恐鳄有上岸的意思,一个家伙居然掏出来十字架哭泣起来,石苓人说那是个宗教狂信徒……大概是想起了传说中的利维坦。
利维坦”一词在希伯来语中有着“扭曲”、“漩涡”的含义,类似于希伯来神话中蛇怪蒂雅玛特,名字的意思是“盘绕起来的东西”。正如其名,它是一条身体巨大的能够将大地盘绕起来的蛇。虽然《以赛亚书》描述利维坦为“曲行的蛇”,乌加里特史诗则记载利维坦为“缠绕之蛇”,多呈大海蛇形态。但后来的景教中利维坦成为邪魔的代名词,并被冠以七宗罪之一的“嫉妒”。也有译为勒维亚坦的,字意为裂缝,常与另一种怪物贝希摩斯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看起来就是一条恐鳄,拥有坚硬的鳞甲,锋利的牙齿,口鼻喷火,腹下有尖刺,令人生畏。
不过我没高兴多久,因为虎青岚出手了……不,是出脚。
望着水面上满地的落叶和破坏的倾倒树桩,虎青岚不由得皱起眉头,但在仔细看了横阻在眼前露出威吓姿态的庞然巨鳄后,便又露出满意之色。之后,不顾半张着留着口涎充满威胁的巨口,虎青岚纵身,抬腿跨步,向着恐鳄的鼻头一脚踩了过去……
唯一没有被鳞甲覆盖的薄弱部位,被眼前这个渺小生物如此轻视践踏,恐鳄暴怒,巨尾将身下坚固的硬土抽出一道深深的沟痕,巨鳄的身体借力猛的后仰。在后仰的同时,它将嘴张大到了极限,向内猛吸…… ↑返回顶部↑
没游多久,他瞥见水面浮现一样东西,仔细一看,居然是条鳄鱼!他发出尖叫,拼命地游回岸边,很生气地向老先生兴师问罪:“这个河里有鳄鱼,你为什么不告诉我?”老先生就说:“你没问啊!你只问我这个河有没有蛇,我说没有,我并没有说错啊!”你看,这种二选一式的问题,可能只让后人获得片面的资讯;因为不够完整,对整体的局势就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
也有人有不同意见:“你们见过这么大的蟒类吗?还有那鳄鱼也太大,你看这鳄鱼的外皮显得格外的粗糙,有一种岩石般的质感,更关键的是,这外皮竟然涛黑无比,似乎要将周围的光线都完全吸附进去一般。虽然鳄鱼类大部分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对于荷枪实弹的我们长1.3米以下的小鳄鱼可能会成为猎物,鳄鱼尾部的肉质鲜美。我们一般用陷阱,可用外包诱饵的三角木,被吞咽后它能卡住鳄鱼的喉咙。可以直接将三角木漂浮在水中捕钓鳄鱼幼仔,也可用线串起。用利刃和带有锋利边缘的棍棒可以杀死它们。
更大的就要避开了———一般来说,多数动物遇见人时,第一反应就是逃走。如果你堵住了它们的退路,它们就迫不得已应战了。而鳄鱼极其凶猛,要与它们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要当心是否有一条更大的鳄鱼在水下追随着你们。它们外包坚韧的盔甲,有些鳄鱼,如生活在印尼海域的河口鳄类,体型十分庞大,性情凶恶狡猾,在它们出没的流域要小心防备。不过这么大的可不多见!“等到再靠近一点以后众人才发觉,他所言非虚,“奶奶的还真是鳄鱼!”岳振德看清了那怪物后,低声咒骂了一声:“他喵的,什么鬼鳄鱼能长这么大?”
一般的大鳄鱼,也就五六米,长到极限最多七米,那已经是大鳄中的大鳄了,但底下这只从巨蟒口中侥幸逃生的鳄鱼,却超过了十米!据现代科学所知,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体长超过十米的鳄鱼,显然这东西不是一般的物种。我思索着,突然想到以前曾在一篇杂志里看过的有关于史前怪物的文章,里面就说到有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恐鳄。
想到这,我便对其余人说道:“这东西有可能是一种史前鳄鱼,名叫恐鳄。杂志上说,这种鳄鱼体长为十一米左右,生活在非洲沿海地区,食物是同时期的恐龙。”
“史前鳄鱼?非洲沿海?小丫头逸你不是唬我吧,这种东西怎么可能会出现在这里,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对呀!”岳振德耸了耸肩。
“总之,在所知的范围里,只有史前的恐鳄能跟底下这怪物对得上号。说实话,我也想不到现在还会有这种东西,估计也就龙脉里面会出现这一种返祖现象了,给咱们碰上也不知道是算运气好还是算倒霉。”我摇头苦笑,水底下那只恐鳄很不习惯雇佣兵用手电照它的眼睛,不时地朝我们吼了一声,然后把头移开。
再想想,那些变异动物的进化也可以视为返祖,这不是不可能的,古代因为氧气含量高,可以支撑更庞大的身躯、更大的攻击力,譬如世人知道鲸类本来就是起源于一种陆生哺乳动物,长得有些像狼。所以时不时有一些海豚、或其他鲸类出现返祖现象,长出一对前肢,成为一个新物种。这种鲸类返祖的现象在日本就曾经出现过,当时是抓住了一只长有“后肢”的海豚,再譬如人类属于灵长目,但现代人与猿猴的外观相距甚远,以至于身上长毛都被褪得一干二净,人类自此成为“裸猿”。何以“脱毛”?这成为人类起源当中数一数二的难题。通常的论调是:因为人学会了穿衣服,所以通过“进化”将毛褪掉;由此推论,没“毛”的才是人,有“毛”的是动物。这样的解释体现了成年人的共性——强调“惟我独尊”来掩饰内心的软弱。按这样的论调,河马将会很兴奋地宣告:基于人类和河马均没有毛,因此都应划归哺乳纲名下的“河马总目”。现今地球上还有很多土著,虽然已成“人”却依然固执不肯穿上衣服,但他们也同样也属于“寡毛一族”。
此外,既然已展开“脱毛运动”,那应该一视同仁,连头发、眉毛、胡须一并褪掉才合理。头发暂且不论,那是水生的“祖先”给世人的遗产,那么眉毛与胡须呢?为什么它们如此坚决地存在?支持“海猿返回”学说的科学家作出解释:由于体毛是属于分批退化,在部分毛发还没有褪尽的情况下,世人的祖先已返回陆地继续繁衍;所以,世人留下部分体毛不足为奇。骤听属于比较合理的假设,人类的眉毛是基于这个原因得以保留,但另一个“问号”随之涌现。曾几何时,世人的少年时代,无知且无畏,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于是对眉毛提出质疑:“这两条东西是干啥用的?”科学家们给予一个庄严肃穆的回答:“眉毛,是眼睛的第一道防线!”哦,原来如此!可惜长大之后,就会从眉毛所处位置得知:眉毛“保护”眼睛仅是一个“童话”。倘若是水栖动物,需要频繁进出水面,眉毛的存在还有意义,可以隔阻细小的海藻水草之类,但对于纯陆生的人类呢?
人类的额头遍布“汗腺”,眉毛的存在,使汗水得以汇聚,并沿“眉头”经“鼻弧”侵袭眼睛。眉毛的这道“防线”实际上对阻隔汗水起到了“反作用”。人体装置具有“前后开发”的区别,“汗腺”是后期生成的装置,要怪也不能怪眉毛。进一步探究:在人体开发汗腺的同期,眉毛可是现今的模样?现代人眉际,分布着已退化的“顶浆腺”,该腺体俗称“大汗腺”,密布于腋下,“狐臭”即由此导致。眉毛“顶浆腺”有何用途?难道是分泌润滑液?这与“保护眼睛”功能亦是背道而驰。河马是否典型的水兽姑且不论,但它对世人却有示范效应。河马的幼崽全身滑溜溜,初生的人类呢?婴儿出生时也很光猾,与河马的小宝宝类似,难道因此要认同“河马总目”的说法?人类自然不甘心,再度审视初生婴儿:腋毛毛等不必奢望,甚至连头发都可欠奉,但眉毛却一定已具雏形,一左一右分列于眼睛上方,顾盼生威!
这一对眉毛使人类与河马划清界线,世人才是独一无二的万物之灵!再借鉴其它的高等生物。猫科动物长有散乱的“眉毛”,但那称为“触须”更合适——它属于探索空间的触觉器官,以判别狭隘处是否能穿越。猫的“眉”与“胡须”均属同一类,与人类的“须眉”,有着天壤之别。为何猿猴一概没有该装置,难道这是属于人类“新时代”的进化产物?仔细探究:人类眉毛的化学成分、生长周期、遗传基因,均与动物体毛截然不同。眉毛“休止期”数倍于“生长期”,根本已不是“毛”的性格,它的实际功用究竟是什么?单纯从“休止期”推测,“史前眉毛”可能是长长的“触须”,但缺乏配套的神经佐证这一假说,眉毛生长的“基地”是坚硬的“眉骨”,这预兆着什么?
中国古代认为:处子的眉毛具有显著特征“紧密柔顺”;而非处子的眉毛则呈现“开放”状态,并有“竖立生长”的倾向。这种说法在现代当然被视作洪水猛兽。但古人于细微处的观察通常强于现代人,因为没有太多事情可分心。眉毛竟然可以扯上“性”,这究竟是一款何等玄妙的装置?女性“始伏终竖”的眉毛究竟有没有遗传机理给予证实?上述的谜题,可从中国古代“经络学说”来探寻答案。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经络已不再被认为是邪魔外道,它拥有非常深邃的学问,只不过这种学问过于“高深”,世人还未能融会贯通。眉毛隶属“十二正经”中举足轻重的“足太阳经”,假如人体身壮力健,足太阳经血气充沛,眉毛就自然表现得强盛。处子变成非处子,相当于进入“第二生命轨道”,自此脉络将有全新的演绎。遵照经络原理,眉毛的重要性超乎凡响,它是人体的防御器官。回顾“眉毛是眼睛第一道防线”的说法,“防御器官”似乎也合情合理。现代高等生物的当中,大象的头部拥有顶级防御利器——两枚长牙。因此,防御器官长于面部,也并非不可想象。但眉毛对于眼睛的保护效用相当有限,而且眉毛从婴儿诞生即毕生追随,难道只是眼睛的附庸?疑问并未解决,世人暂时将注意力转到睫毛。
按常规说法:睫毛是眼睛的第二道防线,那是基于眉毛抢夺了“第一”的位置。事实上睫毛才是眼睛的真正防线,其生长机理也符合这一用途。睫毛在毛发中寿命最短,但快速萌芽,反复更新,从不间断。相比于头发而言,它是“活”的,拥有非凡的“触感”,只要有灰尘接触它,立刻会引起闭眼反射——其反应速度冠绝人体。睫毛构造唯一不合理在于“上眼睑密而下眼睑疏”,这“上密下疏”的设计,不能为陆生人类的眼睛提供周到的保护。但如果是进出水面或俯身潜游,却是有必要强调上眼睑。人类身上太多水生证据,已不在乎多此一样。在人类的幼年时期,上睫毛长得浓密而向上卷翘,强调水栖防护的功能;随着年龄增长,睫毛的倾斜度与卷翘度也随之下降,变成几乎是竖向正前方,更为符合陆生的环境。睫毛的履历不算太长,它是属于伴随人类进化的配套装置。但眉毛的历史则是相当悠久,甚至可以依照“鸡和鸡蛋”提出一个极其高深的哲学问题:究竟是先有眉毛,还是先有人?这个问题让科学界束手无策,个别科学家不服气,于是运用各学科的高深理论及先进手段来探寻眉毛的源头,他们发誓要弄清楚:“眉毛”这古怪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在物种进化的悠长历程里,是什么东西演变成眉毛?
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惊世骇俗,而是可以为大众所接受:眉毛的前身,原来是一种“刺”。刺并非特异的构造,在自然界随便可找到例子,就如食虫目的刺猬,就全身遍布尖锐棘刺。这一个发现的伟大之处,是与中华民族悠久的“经络学说”暗合,并因此证明了:海洋果真是世人的父母,并且将“棘刺”也遗传给人类,再由现代人演变成“眉毛’。独树一帜的眉毛,使世人又多了一样有别于芸芸众生的装置!更揭示出物种基因的遗传机理。基因组中大概只有百分二的dna具有“现实意义”,其它大部分是作为“过去履历”和“未来蓝图”。过去式的dna,在某些特定情势之下,通过解密而被激活,错误激活的情形被称为“返祖现象”。
进化是一个反复且繁杂的过程,但世人可以将其简单化地解释。例如现时环境需要演变出“刺”,主导基因就会从信息库里筛选与“刺”相关的dna,随即步入一条进化的捷径;当变异的个体数量充足,强化为“强势遗传”,“刺”即成为群体的常规配置。由此可以推断,眉毛这种“刺”,除了具有传统的遗传基因外,还被“祖先”加以演变,成为一样真正有防卫作用的器官。人类曾于海洋生活,所以拥有“经络”,而从眉毛隶属“足太阳经”推断,当初“海人”的这一种“眉刺”也是相当发达。眉毛由“刺”蜕变,这一项研究的式微,归结于两点:其一、眉毛在人体构造属于“细节”,不影响“大局”;其二、“眉刺”与主流进化论形成较大的冲突,为了维护“正统”,惟有放弃旁枝末节。但某些具有强大探索精神的学者不以为然,他们为了勾画出史前人类究竟是何种模样,将探索领域进展到男人特有的“胡须”,并有更为惊人的发现,将人类的史前样貌进行了一次“反传统”的颠覆。世人曾经是海洋哺乳动物,眼睛上方长有尖锐凸出的利刺——这就是人类曾经的模样。
眉际伴随“顶浆腺”,沁液用于形成“保护膜”,这是利刺的配套装置。甚至可以大胆想象:告别处子并准备生育后代的雌性,那一对“娥眉刺”将更为犀利!但无论如何,这属于“男女通用”的外型,雄性人类呢?除了眉刺之外,是否拥有更慑人心魄的异像?
“怒眉戟张”到底是什么概念?现代生物里可供参照的是蜥蜴类,某些蜥蜴眼睛上部生有棘刺;甚至可参考神话传说中的海妖,额上长有类似“多棱刺罩”的防护物。神话不足信,但人的想象力通常有其合理之处,世人根据这些“元素”,或者可以大致“模拟”出一个人类始祖的模样。现代的人类,被意外触碰随即“锁紧眉头”这个特点依然存在,纵使“眉刺”这防御器官已是“明日黄花”。
虽然返祖现象在生物体身上很罕见,但龙脉里面本来就是非同寻常,这也就解释了我们一路上见到的变异动物在外界为什么很难见到。但也有一个问题,有些变异动物……譬如蛇人的灵智,返祖现象似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再说如果真是返祖的话也不会一下就返出修蛇这么大的体型吧?
况且有些《山海经》里面变异动物还“可以直立行走”,但是若是返祖便更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了!因为就算是蛇人,尾巴无论怎么进化或是退化也不会生成骨骼吧?而且就算是形成的是软骨,那也不能成为直立行走的证据,软骨无法支撑巨大的身躯。
所以自然返祖这种可能性比较低。同样的,眼前这恐鳄,以它的体型可以将一些小型的导弹艇轻松拖入海底,甚至可以用来拦截潜艇!这也说明龙脉给予了这些变异动物较高的智力。弄不好这些变异动物如果出逃到外界中,有可能会成为人类万物之灵地位的一大威胁!不过至于是哪个……古神还是人造神造了龙脉这个安全隐患就不得而知了。
说实话,这恐鳄给我带来的恐惧还高过之前那条巨大修蛇。修蛇懒洋洋的只会派小弟出战,虽然能从它的大口中逃出来,还真是上辈子积德了。而鳄鱼这东西的攻击力,在自然界是数一数二的,这么大一头恐鳄,却不是巨蟒的对手,细思恐极……
不过,我更幸灾乐祸,不知道岳振德他们为什么会探索那个石殿,但此刻他们却没有办法再进入密林中间的那座宫殿,同时现在外面的路口几乎都出不去,唯一的希望就是中间的密林河道,如果黑沼泽里有水路口,那就好办多了。我看岳振德们本以为可以顺利地进入宫殿满载而来,没想到却受阻,现在更碰到一条史前鳄鱼、一条巨蟒,还不知道接下来有什么。
此时我才注意到,这鳄鱼除了特别的长之外,尾背鳞片排成二行矮嵴,整体来说类似于蜥蜴和鳄鱼之间,第一眼看去的感觉若鳄鱼那样的强壮和霸道。不过在密林当中穿行的时候,却又像蜥蜴那样诡秘而灵活,在黑暗当中穿梭就仿佛是水中的鱼一般,悄然不发出任何声音。
看着恐鳄有上岸的意思,一个家伙居然掏出来十字架哭泣起来,石苓人说那是个宗教狂信徒……大概是想起了传说中的利维坦。
利维坦”一词在希伯来语中有着“扭曲”、“漩涡”的含义,类似于希伯来神话中蛇怪蒂雅玛特,名字的意思是“盘绕起来的东西”。正如其名,它是一条身体巨大的能够将大地盘绕起来的蛇。虽然《以赛亚书》描述利维坦为“曲行的蛇”,乌加里特史诗则记载利维坦为“缠绕之蛇”,多呈大海蛇形态。但后来的景教中利维坦成为邪魔的代名词,并被冠以七宗罪之一的“嫉妒”。也有译为勒维亚坦的,字意为裂缝,常与另一种怪物贝希摩斯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看起来就是一条恐鳄,拥有坚硬的鳞甲,锋利的牙齿,口鼻喷火,腹下有尖刺,令人生畏。
不过我没高兴多久,因为虎青岚出手了……不,是出脚。
望着水面上满地的落叶和破坏的倾倒树桩,虎青岚不由得皱起眉头,但在仔细看了横阻在眼前露出威吓姿态的庞然巨鳄后,便又露出满意之色。之后,不顾半张着留着口涎充满威胁的巨口,虎青岚纵身,抬腿跨步,向着恐鳄的鼻头一脚踩了过去……
唯一没有被鳞甲覆盖的薄弱部位,被眼前这个渺小生物如此轻视践踏,恐鳄暴怒,巨尾将身下坚固的硬土抽出一道深深的沟痕,巨鳄的身体借力猛的后仰。在后仰的同时,它将嘴张大到了极限,向内猛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