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第33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忽然,迎面走来一行人,仔细看去,那竟是一队人押着几个人快步走来。
  那些人个个头带尖帽,穿褐色曳撒,腰间系小绦,脚蹬白皮靴。
  这不像是白日里见过的着飞鱼服,佩绣春刀的锦衣卫。奴儿哈赤第一次进京,未曾见过、听过的新鲜事物太多了,也不认得这些人是做什么的。
  眼见那一队人走进,奴儿哈赤自知惹不起,一闪身站到了旁边,低着头,不敢多看一眼,却又忍不住好奇,还是忍不住偷偷抬眸。
  月光下,当他看清那为首的,被押解的犯人时,吓了一跳。
  那正是主管此处皇庄的太监。
  白天,他身着内官官服,随侍天子左右,还受到了天子的赞扬,风光无限。
  此时却披头散发,眼神空洞,双手被捆缚在身后,被人推搡着往前走。
  小时候,他就听说,大明天子多疑多忌,喜怒无常,性情乖张。如今的天子,是当初那位的一手养大的孙子,被大名官员称作小世宗。
  看来,祖孙俩一脉相承,都是平庸无能之辈。
  朱翊钧巡视京畿各处,尤为看重农耕之事。这几年风调雨顺,年年丰收,老百姓也没闲着,对于选种、育苗、防虫等方面做出许多改进,以保证亩产更多粮食。
  对于这些在农事上具有研发精神,做出重要贡献的百姓,朱翊钧给了不少赏赐,一方面作为表彰,另一方面,号召更多百姓向他们学习。
  除了农事,朱翊钧也关心粮食的价格。虽然年年丰收,但市场上,农作物的价格却一直在涨。
  户部告诉他,谷物价格并非只由粮食产量决定。朱翊钧立刻就明白了,虽然朝廷鼓励商船从海外进口铁矿、木料和农作物,但是相比于出口的瓷器、丝绸、茶叶比起来,不足三分之一。仍有大量白银流入大明,以至物价上涨。
  京师地处北方,周遭也没有开放港口,尚且如此,东南沿海岂非更加严重。
  朱翊钧把户部尚书殷正茂,以及宝钞提举司的大小官员统统叫来:“朕命你们研制不被仿造的宝钞用纸,可有进展?”
  下面的官员只低着头,不说话,显然是没什么进展。
  殷正茂这个户部尚书去年才上任,又是忙着清丈土地,又是忙着推行“一条鞭法”,六部之中,户部主管事务最为庞杂琐碎,几年前,小皇帝布置的工作,他甚至没来得及了解过。
  朱翊钧也不跟他们废话:“都下去好好想想,一月之内,给朕一个说法。”
  皇上给他出了个难题,殷正茂苦恼不已,来到内阁,找他的上司兼同年诉苦。
  张居正听过之后表示,知道这事儿,但也没什么头绪,不过倒是给殷正茂支了一招:“陛下身边的冯大伴,请他喝顿酒。”
  殷正茂以为张居正这意思是,请冯保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一月之后,他拿不出个方案,也不至于受到处罚。
  于是,他果然备好了酒席和礼品,请冯大伴赴宴。
  冯保酒喝了,礼物没收,也不打算替他在朱翊钧面前说好话,但给他一点启发:“殷尚书在南京多年,可知南京最有名的是什么?”
  殷正茂想,南京城最有名的,不就是秦淮两岸的秦楼楚馆,皇上去一趟,好好整顿一番,直到现在,南京的官员都不敢狎妓。
  但冯保指的肯定不是青楼,他回家之后,苦思冥想,终于有了答案。
  朱翊钧一直派锦衣卫监视奴儿哈赤的动向,此人除了每天随侍在李如松左右,也喜欢上街闲逛,最喜欢去书店。喜欢看话本,最爱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水浒传》。
  恰巧,朱翊钧也爱看话本,每次出宫必定要带两本回来。
  《三国演义》他从小就看,讲的是谋略。《水浒传》是他在周游各地时看的,讲的是造反。
  朱翊钧第一眼的直觉非常准,李成梁若真扶持此人对抗女真各部,将来必成大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