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度人就是度己(2 / 3)
老头子依然在忙着招收药农,已经有三个村庄了。而且卖了一些不重要的东西,换成灵石。灵石都被无极刻画的阵法用在山脉的各处。毕竟这里是无根之萍,需要补充灵气,整个空间秘宝到处是生机盎然。
无极看到那些正在忙着种植药材的药农,自己做不到让所有人都远离苦难,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是好的。心中有些喜悦,不是那种得到了什么以后的喜悦。也不是得到赞同或者他人赞叹的那种喜悦,无极说不上,也无从形容。管他呢,喜悦就好。
无极心中想着:也许这就是佛家讲的慈悲吧?慈是给人以快乐就是与乐,悲是让人远离痛苦就是拔苦。《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看来慈悲是会让人喜悦的。
佛家讲拔苦与乐,慈悲最好方式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散布,施与。布施分为三种。
一为财布施,就是财、物等物质方面的布施。这是解决生理上的需求。
二为不畏布施。就是帮助众生远离恐惧,痛苦。比如看到屠刀下的羊,这时他面临死亡的恐惧,无助的依托,求生的渴望。这时你救下他,就是拔除他的恐惧和无助的痛苦。这是解决心灵上的需求。
三是法布施。就是帮助众生得到法,也就是道。要他们知道生存的意义,知道目标,知道如何去做。这是最高的布施。这是解决元灵进化的需求。
无极在回想着各种经文中的含义,原来所有的一切先哲早就说的很清楚了。
很多人还活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以物质为追求。但仔细想想,当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马上会被其他物质所吸引。
而且没有注意到本质,物质的得到是为了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们活着其实主观上可以追求的就是精神上的。喜欢,爱,幸福,快乐等等都是精神层面上的。但人颠倒妄想以为是物质带来的,一切都可以用物质来衡量。
其实不知,这一切都是自己定义的标准在作怪。对一个不知黄金为何物的人来说,一个馒头要超过黄金的价值。当告诉他黄金可以换无数的馒头时,他就对黄金产生了价值。也就产生了得到的欲望,也就产生了得不到的痛苦和焦虑。这也是《道德经》中说的名可名,当有了名,就有了这个相,而忘了本质。
人们都在物质里打转的时候,也有人知道我们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所以就出现了在物质上,加入精神层面需求的商品。如乘坐的舒适,驾驶的乐趣等等。这些还是让人在物质中挣扎,物质里沉沦。
与其刻意放生还不如法布施,让更多的人知道,因为什么生存,知道该往哪里去,知道该如何去。
于是无极把很多书中的经典语句,集合成了一本册子,发放给那些药农。希望能有所改变,也希望将来他们的传播,会让更多人有所转变。
度人就是度己。
无极很轻松,继往圣绝学谈不上,但让他人知道如何快乐起来就是快乐的事情。
轻松的状态下无极进境神速,这让他知道了心境的重要,而且修行不光是修炼的事。修行是修和行并举的事,修为了行,行就是修。他认为修更应该是修正、修改的意思。修正、修改行为,然后再去行为。
心境的修炼一定要重视起来了,或者说是先行。无极决定以后把心境的修炼放在首位,而且行也是非常重要。以前他只是做到了练,没有修,没有行。
他要出去历练,去行走,在行走中感悟,在行走中修。怪不得老夫子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无极去找了老头子,老头子正在安排山庄的人干活。看到无极来了就问道:“你怎么来了?有什么事情?”
无极说道:“我要出去游历,以前的路走的不对。”
老头子惊讶的说道:“哦?哪里走的不对了啊?跟师父说说看。”
无极说道:“我以前一直以练为主,时刻都有紧迫感,而且感觉压力特别大。上次出去虽然看清楚一些事情,但还是没有根本解决。没有看到本质,这次领悟到心才是根本,但修心是要行的,不是练的。”
老头子满意的说道:“不错。做师父的只能拿个苹果给你,但不能告诉你这个苹果是甜的还是酸的,抑或是酸甜的,只有你自己吃过了才知道。”
“放心去吧,跟着自己的心走。那个才是你的方向,至于其他的一切,爱咋咋地吧。”
无极找到文婆婆他们告别,对文婆婆说道:“那些药农就按他们的劳动成果,换取粮食等生活物资。不是舍不得。而是不要让他们觉得是被施舍了,要让他们有自尊。”
文婆婆说道:“没想到你小子心还挺细。”
楚婉兮则是担心的问道:“是要去什么危险的地方历练吗?”
无极说道:“不是去危险的地方历练,而是红尘中游历。多看,多思,多行。”
楚婉兮松了一口气说道:“那就好,不要去危险的地方,也不要做危险的事情。” ↑返回顶部↑
无极看到那些正在忙着种植药材的药农,自己做不到让所有人都远离苦难,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是好的。心中有些喜悦,不是那种得到了什么以后的喜悦。也不是得到赞同或者他人赞叹的那种喜悦,无极说不上,也无从形容。管他呢,喜悦就好。
无极心中想着:也许这就是佛家讲的慈悲吧?慈是给人以快乐就是与乐,悲是让人远离痛苦就是拔苦。《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看来慈悲是会让人喜悦的。
佛家讲拔苦与乐,慈悲最好方式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散布,施与。布施分为三种。
一为财布施,就是财、物等物质方面的布施。这是解决生理上的需求。
二为不畏布施。就是帮助众生远离恐惧,痛苦。比如看到屠刀下的羊,这时他面临死亡的恐惧,无助的依托,求生的渴望。这时你救下他,就是拔除他的恐惧和无助的痛苦。这是解决心灵上的需求。
三是法布施。就是帮助众生得到法,也就是道。要他们知道生存的意义,知道目标,知道如何去做。这是最高的布施。这是解决元灵进化的需求。
无极在回想着各种经文中的含义,原来所有的一切先哲早就说的很清楚了。
很多人还活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以物质为追求。但仔细想想,当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马上会被其他物质所吸引。
而且没有注意到本质,物质的得到是为了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们活着其实主观上可以追求的就是精神上的。喜欢,爱,幸福,快乐等等都是精神层面上的。但人颠倒妄想以为是物质带来的,一切都可以用物质来衡量。
其实不知,这一切都是自己定义的标准在作怪。对一个不知黄金为何物的人来说,一个馒头要超过黄金的价值。当告诉他黄金可以换无数的馒头时,他就对黄金产生了价值。也就产生了得到的欲望,也就产生了得不到的痛苦和焦虑。这也是《道德经》中说的名可名,当有了名,就有了这个相,而忘了本质。
人们都在物质里打转的时候,也有人知道我们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所以就出现了在物质上,加入精神层面需求的商品。如乘坐的舒适,驾驶的乐趣等等。这些还是让人在物质中挣扎,物质里沉沦。
与其刻意放生还不如法布施,让更多的人知道,因为什么生存,知道该往哪里去,知道该如何去。
于是无极把很多书中的经典语句,集合成了一本册子,发放给那些药农。希望能有所改变,也希望将来他们的传播,会让更多人有所转变。
度人就是度己。
无极很轻松,继往圣绝学谈不上,但让他人知道如何快乐起来就是快乐的事情。
轻松的状态下无极进境神速,这让他知道了心境的重要,而且修行不光是修炼的事。修行是修和行并举的事,修为了行,行就是修。他认为修更应该是修正、修改的意思。修正、修改行为,然后再去行为。
心境的修炼一定要重视起来了,或者说是先行。无极决定以后把心境的修炼放在首位,而且行也是非常重要。以前他只是做到了练,没有修,没有行。
他要出去历练,去行走,在行走中感悟,在行走中修。怪不得老夫子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无极去找了老头子,老头子正在安排山庄的人干活。看到无极来了就问道:“你怎么来了?有什么事情?”
无极说道:“我要出去游历,以前的路走的不对。”
老头子惊讶的说道:“哦?哪里走的不对了啊?跟师父说说看。”
无极说道:“我以前一直以练为主,时刻都有紧迫感,而且感觉压力特别大。上次出去虽然看清楚一些事情,但还是没有根本解决。没有看到本质,这次领悟到心才是根本,但修心是要行的,不是练的。”
老头子满意的说道:“不错。做师父的只能拿个苹果给你,但不能告诉你这个苹果是甜的还是酸的,抑或是酸甜的,只有你自己吃过了才知道。”
“放心去吧,跟着自己的心走。那个才是你的方向,至于其他的一切,爱咋咋地吧。”
无极找到文婆婆他们告别,对文婆婆说道:“那些药农就按他们的劳动成果,换取粮食等生活物资。不是舍不得。而是不要让他们觉得是被施舍了,要让他们有自尊。”
文婆婆说道:“没想到你小子心还挺细。”
楚婉兮则是担心的问道:“是要去什么危险的地方历练吗?”
无极说道:“不是去危险的地方历练,而是红尘中游历。多看,多思,多行。”
楚婉兮松了一口气说道:“那就好,不要去危险的地方,也不要做危险的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