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有缘(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传教过程中广收门徒,使僧团组织逐渐扩大,结交国王和商人,佛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他在北天竺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娑罗林中去世。
  纵观释迦牟尼为求真理而奔波的一生,并没有什么神秘色彩。
  相传佛陀去世后的次年,其弟子举行了第一次结集,将佛陀一生说教的内容会诵集成,形成了早期佛经阿含经,约公元前一世纪由小乘佛教徒整理成文字。
  经文中以释迦牟尼的事迹作为阐述教义的背景资料,这样就产生了简单的释迦生平事迹,虽然加进了神化笔墨,但释迦仍是人间教主的形象。
  佛陀率弟子前往王舍城灵鹫山,途中夜宿,一些比丘见佛陀来到,纷纷前去诉说他们的争议,各执一辞,争论不休。
  佛陀为众人讲了下面的故事:
  从前一个叫镜面王的国王,召集一些天生的盲人汇聚在殿前。
  国王说:“请你们来摸一摸大象,然后告诉我,大象到底是什么样的。”
  调象师领会了国王的意图,将大象牵到殿前。
  盲人们闻声围了上去,有的摸到腿,有的摸到牙,有的抓住了尾巴,有的拉住了耳朵……
  “禀报大王,大象就像一根桩子。”
  “不对,大象如同簸箕。”
  “大象像一根绳子。”
  “大象如同圆滚滚的酒瓮。”
  “大象就像房梁。”
  “大象就像扫帚一样。”
  盲人们像开了锅一样,各自讲自己认为的大象的模样,认为别人在欺骗国王,只有自己讲的才对。
  这时国王哈哈大笑……
  盲人摸象的故事在华夏国几乎妇孺皆知。
  佛陀为众比丘讲这个故事,就是让大家明白:认识佛法不能偏执于某个门派、某种观点。华夏国成语中有“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之说,与此相类。
  “看待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玄奘法师说道。
  善根指的是破恶、生善的根本。
  可以把善根理解成好的根机、好的基础,善根主要是针对身口意三业的善法而言的,因为身口意三业的善坚固,所以称为根,根还有生长的意义,就像树根扎入土壤中,可以使树木长大,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生起其他的善。
  通常,把善根分为三种:
  第一,不贪善根。核心是清净,也就是说见到金钱、名利、美色等等,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不贪不著、不爱不。
  第二,不嗔善根。核心是慈悲,是指对一切众生不生怨恨,不起报复心,不做不利别人的事,不给别人添麻烦。
  第三,不痴善根。核心是般若,是指对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够明白通达。
  知道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什么是有罪法,什么是无罪法。应该修什么法,不应该修什么法。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每个人的善根就有深浅之分,因为每个人做到无贪、无嗔、无痴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这就好像是用功读书的书生,自然能培养出深厚扎实的善根,根深而大,生长力就会增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