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绵州巴歌(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白雨下,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妙音听罢,对朱智涵道:“这个儿歌太好听了!”
  朱智涵觉得歌谣朗朗上口,语言朴素,想象力丰富,便走过去问小孩:
  “小朋友,你们唱的什么歌呀?”
  “绵州巴歌。”
  小孩望了望朱智涵和妙音,齐声答道。
  一位在地里除草的白发老人,听朱智涵二人是外地口音,解释道:
  “绵州巴歌是传唱于四川罗江和玄武一带的古老民歌。
  中江县古称玄武县,凯江流经罗江县与玄武县,所以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二人谢过老人,向前走了约半个时辰,远远望见了兴隆镇。
  妙音告诉朱智涵,廖春雷的家在镇上。朱智涵决定先去廖春雷家,准备邀他一同去大镇。
  二人进场镇后,问了几个乡民,在“兄弟茶馆”找到了廖春雷。
  廖春雷开的茶馆顾客盈门,生意红火。
  一楼的茶客大多是附近的市民、过往的挑夫、工匠和小生意人等。
  二楼全是“雅座”,是商人或帮会联谊的场所。
  廖春雷见妙音和朱智涵到来,喜出望外,急忙请进二楼包厢,一起喝茶叙旧。
  妙音问廖春雷怎么开起了茶馆?
  廖春雷告诉两位老朋友,四川红灯教起义被清廷镇压后,他和一些教民加入了反清兴汉的哥老会组织,秘密开展活动。
  他以开“兄弟茶馆”作为掩护,在二楼秘密设立了哥老会的“义字”堂口。
  不到半年时间,在兴隆镇及周边发展了一百多名袍哥兄弟。
  廖春雷担任了“义字堂”舵把子大爷,按照哥老会“内八堂”和“外八堂”制度,严格管理袍哥堂口,积极谋划反清起义。
  正闲谈间,张门师兄吴开弟来访,廖春雷将吴开弟介绍给朱智涵和妙音认识。
  原来,吴开弟和廖春雷都是“蛤蟆神枪”张玉麟的徒弟。
  吴开弟十四岁进入张玉麟家做佣工,由于勤快好学,深得张家人的喜欢。
  后来张玉麟收吴开弟为徒,亲授“蛤蟆神枪”绝技。
  有一次,吴开弟在田间放牛,邻居家的牛跑过来打架。
  两条牛斗红了眼,越打越凶,吴开弟用牛鞭根本驱赶不开。
  眼见自家的牛被邻家的牛按压在田埂上,随时有被顶死的危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