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只能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时候百姓看到的山头基本是秃的,明明宋朝之后儒生地位大幅提高,但是他们都没学会孟先师的理念。”伍爱华说道。
  孟子:我就知道天幕不会放过我!还有什么,来吧!
  明清儒生:不是,你怎么知道我们没努力改善环境?!
  “虚假的孔孟继承人们并没有认识的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明清两朝砍伐更甚一筹。”
  “当然,这也是因为明清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
  “清朝末年,外国人来华国,拍摄了一系列的照片,里面的山水都是秃秃的模样。”
  “当然,如果大明想把这个锅甩给大清,也有点难。”
  刚准备甩锅说都是大清干出来的好事的朱元璋等人:……
  等等!凭什么不能甩啊!我大明又没被洋人拍照片!
  出生民间知道山头有多秃的朱元璋理直气壮。
  “明朝时期,有个朝鲜人记录下了大明山水的模样。”
  ”他记载道:其山童,其川污,其地沙土扬起,尘埃涨天,五谷不丰。”
  “然后还不忘说:自北京以至于此,山皆童秃不毛。”
  “也就是说,从北京到江南,沿途的山头都是秃秃的。”
  伍爱华话一说完,朱棣就激动了:“又是朝鲜人?这肯定是他们诬陷我们宗主国!咱能那么竭泽而渔吗?”
  帝王的必备修养,睁着眼睛说瞎话,甩锅一定要第一名。
  不仅朱棣这么想,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甚至朱棣的子孙也是这么想的。
  朱棣甚至还发了弹幕:【朝鲜人不可信,怎么能拿他的记载当论据呢?】
  看到这个弹幕,不少现代人感同身受。
  【没错!如果按照韩国人的记载,几百年后考据用了韩国的历史记载作为依据,那多离谱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