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得不说,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之后唐宋元明清的历朝历代,科举都成为了有能之士的进阶渠道,直到今天,我们依然采取中考、高考的形式选拔人才,并且坚决贯彻落实‘逢进必考’的原则,录用公务员也基本全靠公务员考试。”
  “科举制度的创立给了寒门学子进身之阶,同时也造就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主流思想。”
  “时至今日,东亚社会层面,对于一个好学生的评价,永远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要学习成绩好。”
  “作为一个现行考试制度的受益者,对此我只能大喊一句:杨坚牛b!”伍爱华振臂高呼。
  刘彻偏头看向边上奋笔疾书的小吏:“都记下了吗?”
  小吏连忙把记录纸递交给刘彻。
  “考试确实是简单明了,但是带兵能力也不能从考试里考出来,不然不都是赵括的纸上谈兵?这办法不太适合将领的选拔,还是适合用来排除不支持朕的官员,要不然,朕给朝堂上的官员们组织一场考试,看得顺眼的提前透点题?”
  看不顺眼的,当然是借口能力不够直接开掉啊!这样所有人都会支持朕打匈奴了呢!刘彻想。
  第101章
  不得不说,当命题官、监考官、改卷官都是一个人安排的时候,科举考试这种形式,也不见得能有多么公平。
  譬如唐朝科举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投卷。
  投卷是什么?就和硕士博士提前联系导师一样,找个欣赏自己的大佬挺你啊。
  没有力挺的大佬,不代表一定不能获得好的成绩,不代表考研面试会被刷下,只要实力足够,该上的还是会上。
  但是如果实力没那么强呢?
  笔试全专业第一,领先第二名几十分这种事情,终究还是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如果大家差距就一两分,那么能不能找到欣赏自己的导师就很重要了。
  唐朝科举也是如此。
  【不不不,唐朝科举可没有你们考研那么公平】
  当弹幕讨论起科举公平的时候,有唐朝人当场反驳。
  【杜甫那不是落榜,那是纯属倒霉全部榜单的人都被一个奸相小人和昏庸的君主弃置了,黄巢才是真的没背景所以不能上榜】
  【杜甫他爷爷好歹也是个宰相,科举的不公平没轮到他,轮到他的是朝堂的不公平】
  【唐朝科举之前,先问问自己,祖父是干什么的?外祖父是干什么的?父亲是干什么的?叔伯是干什么的?兄长是干什么的?曾祖父是干什么的?什么?!你全家三代五代都没有当官的还敢来考科举?】
  宋朝人也很赞同唐朝人的说法:【在宋朝科举糊名之前,科举根本没有什么公平性,忘了杜甫和黄巢是怎么落榜的吗?】
  对于宋人的回答,明朝人也有话说。
  【宋朝糊名,但是作弊的手段也很多啊,比如说看字迹辨识人,哪像明朝不仅糊名,还会专门将所有人的卷子誊抄一遍】
  【说起宋朝科举,就想到欧阳修因为欣赏一份考卷,但是害怕是自己徒弟曾巩写的,觉得评选他第一会被人说太不公平,把苏轼评为了第二名的那个小故事,所以当时学生考试老师也不用回避】
  欧阳修:???不是,怎么这么个小故事还流传到了后世?
  【这是野史吧?】有人发送了消息,不太相信。
  【这是苏辙在苏轼的墓志铭上写的!】
  【哈哈哈苏辙真的是兄控,在墓志铭里给苏轼大吹特吹了一番,反正当时其他人都死无对证,还不是他怎么吹怎么是?】
  【事实证明,只要活得足够久,熬死其他同辈人,然后就可以在回忆录里说他们了,他们还没法反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