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三章、新君刘协(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作为四世三公袁氏的中青代,他们肩负着门楣传承的未来,避免沾上这种废立之事,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声望,以便日后再度崛起。
  恩,荆州南阳,大河之北,这两个地方是很有潜力的。
  南阳郡不用说,是光武帝的故里,又靠近袁家的大本营汝南郡;而另一个是光武帝奠定帝业的地方。
  至于他们两个出奔了,董卓会不会因此心生不满,纵兵迫害袁家嘛。
  袁家还有一位嫡子袁基,留在雒阳呢!
  而且太傅袁隗很识趣,不仅附议了董卓的废立之意,还亲手解了少帝刘辩的玺绶,还扶着刘辩(改封弘农王)下了帝位,给陈留王刘协大礼参拜,北面称臣。
  当时在大殿内的衮衮诸公,脸上的表情都十分精彩。
  无他,实在是太讽刺了!
  世代受君恩的世宰相家,历来便刘姓汉室推崇以为外援、不与其他公族同的袁氏,竟然亲自解下了少帝的玺绶。
  就算是官位为善导天子用事职责的太傅,也犯不上亲自动手啊!
  不以死明志,犯颜直谏来死君恩就算了;但为什么不梗着脖子,冷眼旁观装个姿态,捞到个“兵锋所迫,实在无能为力”的遮羞布,用来避免袁氏名声受损呢?.
  九月,甲戌,陈留王刘协即皇帝位。
  年仅九岁的他,在无数皓首官僚和桀骜将士的瞩目下,面色略显惶惶不安,犹如提线木偶一样坐上皇位,接受无数人的朝拜。
  汗侠背,鬓角见湿,两只垂放藏在衣袖里的小手,紧紧的捏着一个小锦囊。
  据说,这个小锦囊是已故董太后给他绣的,里面放着香料等物,用于遮掩小孩子好动易见汗的体味,以此来维护皇子威仪。
  但如今世上,只有天子刘协自己才知道,小锦囊里还有一片小丝锦。
  丝锦之上,有先帝刘宏亲笔手书的四个蝇头小字。
  蹇硕,华雄。
  而且素有聪颖之名的天子刘协,也还记得,当年骠骑将军董重被下狱死后,董太后被兵卒们驱逐往永安宫的时候,死死揪着他的袖领,啜泣诀别的话语。
  “协儿,先帝有遗诏立你为帝,托之蹇硕与华雄。蹇硕谋事不密身死,我董氏一族也覆灭在即,无法再护你周全。以后你若寻得机会,可去避祸于华雄。”
  昔日诀别之言,犹在耳。
  只是物是人非。
  他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天子,达成了先帝的遗愿,朝中百官也还是那些人,区别只是多了几个陌生面孔,少了不少熟悉的脸庞。
  恩,还莫名其妙的多了个外援,董卓说他是董太后的同族。
  长长的旒(玉藻)遮住了天子刘协的目光,让他偷摸着打量了好几眼,朝下站在最前面的两个人。
  其一,是身躯健硕无比,满脸横肉、满目桀骜的董卓。
  另一个,则是身躯单薄瘦削,白发苍苍,满脸沟壑纵横的袁隗。
  边陲之徒,关东士人,反差如此之大。
  那个被先帝称为“虎臣”得华雄,身躯应该也很雄壮吧?
  就是不知道,他的模样也是满脸狠厉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