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年轻的司员跑过几处田地,便道:“就紧着愿意种的给呗,那些我们说半天当我们放屁的,就让他自己爱干嘛干嘛去。管他呢!”
  老司长训他道:“你要这么想你趁早别在司里干了。活儿是活儿,人是人,这不是看你乐意不乐意做事情的地方!”
  赶紧有老人把那小子拉一边去了,老司长这里深深叹了口气。
  晚上方伯丰回到家,也没什么胃口吃饭。灵素喂好了两个娃儿,指着西屋道:“我们家地上种出来的米袋子我都给你收拾好了。簸了两回,保证没什么秕子。还有些五色麦我也给收拾回来了。这东西怕热不怕冷,我们家去年的花后田里冬粮我种了几块这个,也能长,你看看合不合用。”
  方伯丰听一半就跳起来往西屋里看去。见有六七麻袋堆在那里,虽管不上什么大事,不过这是当种子用的,也很够些田亩了。笑着出来正要跟灵素说话,灵素又拿手指着西边道:“我说是竹屋里头,这些是准备给玉兰的。”
  结果方伯丰跑去竹屋里一瞧,满堆的大麻袋。
  “你这都是什么时候得空弄回来的啊?!”
  灵素乐了:“指着咱们家那船是没戏。刚好老里长他们几条船都来县里,我就蹭了人家的船过来的。还是他们帮我搬进来的呢。”想到一事又道,“隔壁看见了,还问我是什么米粮,能不能让给他们几袋,他们好在铺子里卖。”
  方伯丰听了这话不由得想起米铺限售的事儿来,——这人的鼻子有时候是真灵啊。
  第250章 自求多福
  隔天灵素把刘玉兰要的米袋子和五色麦给她拿过去了,又对她道:“这些种子现在可要紧得很,花后田能种的别的我不晓得,这两样我是试过的,真的能种。你可别给做成饭吃了啊!”
  刘玉兰起先还皱着眉头面有愁绪,听她这话一说都乐了:“得,得,把我当什么人了!不是都听你的,连咱们铺子里的这些都给留出来当种子了嘛!你放心,这些是我公婆他们要的。当日我都千叮万嘱的,家里死活让我劝住了,邻舍里却不少种了那坑人稻。这下好了,一季收成没了不说,地还死了。
  “家里有丁田的还好说,不过白费一场力气。家里田亩本来就不够的,只靠给人做活儿吃饭,这下怎么办?!现在我已经同几家大户说好了,之后这花后田谁愿意种谁种去,两年不收地租。他们也都应允了。你不是说这些都能种么,我拿去分给佃户人家,能收一点是一点,起码能得些口粮不是?!”
  灵素点头:“这两样东西都好种,不招虫子也不用怎么伺候。种法上回给你的笺子上就有,你自己看吧。”
  刘玉兰赶紧道谢,听灵素说农务司正在推这事儿,又道:“你们这回可真是积了大德了。放心,神仙都看着呢,自然会保佑你们的。”
  灵素心说神仙可不都看着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别处地方的花稻灾如何如何的传言也越来越多。米市街和散落各处的大小米铺一过中午多半都挂出“今日售罄,明日请早”的牌子。许多排了半天队也没能买上,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就直接骂上了:“直娘贼!今天卖同明天卖有什么不一样?非得隔个夜能多给你下个崽子是怎么的?!”
  可不管骂什么话也好,那些已经上上的门板都纹丝不动,自己拎来的口袋也只能瘪着回去。
  祁骁远家在县城里米市街上也有个不小的米行,不用从别处进货,都是自产自销。这两天也跟别家一样,一过中午就挂起了售罄的牌子。
  刘玉兰娘家没那么些地,除了丁田,就是十几亩有田,都没有丁田数儿多。方家那几个忙着想法子弄散花稻种准备发一笔的时候,刘玉兰老爹说了:“这稻米要果然好种又值钱,咱们明年种也来得及。再看看不迟。”结果就因了这句话逃出一劫。
  方家那几位各家手里也就十几亩有田了,倒都是一等一的良田。从县里买了散花稻种回来,种了有田还有多的,可县里又明文规定不让在丁田上种,怎么办呢?牛氏想的主意,同她娘家那里的人家换地种,把自家的丁田叫人家来种,自己去种人家的有田。打好商量,又许了人一些好处,就算成了。
  杨氏同马氏听闻此事,立时有样学样照做起来。一些别的人家也有看着眼馋跟风的。如今散花稻没收成不说,还把人家的有田种死了,她们想换回来,人家也得肯啊!那边就一句话,除非地力养回来,要不然免谈。若是不肯,就去县里告他们,说他们丁田换有田偷种散花稻,怎么算都得吃官司,叫他们自己瞧着办。
  方家几妯娌憋屈的不行,明明开始说的时候都知道自己这边是要种散花稻的,文契都有,现在却倒打一耙。可又无可奈何,人家是有田,自家是丁田,要真的扯出来,最后丁田被收走的话,自家往后怎么办?!如今可不是有三四百亩良田的老方家了!
  刘玉兰听闻了这事儿,也没打算告诉灵素,倒是回马塘镇的时候同自家公婆说起了,又问:“怎么咱们家铺子也跟着弄什么售罄。不是前年的米都还有吗?”
  她公公道:“一条街上半条街都这么干了,要是咱们不跟着,恐怕卖不了几天就得关门了。”
  刘玉兰道:“卖完了不好?平常就怕卖不出去去呢。”
  她婆婆道:“这不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呢么。米粮在自己手里,卖不卖卖什么价儿都看自己,要是稀里糊涂都卖完了,到时候满街都没米了,咱们也跟着抓瞎。”
  刘玉兰道:“嗐,自家吃的有不就成了。”
  她婆婆道:“要是之后能多卖两成银子呢?听说旁的县已经有开始涨价的地方了。咱们呐,再看看。”
  刘玉兰听了也没话说,一样的东西,换个地方能多卖钱为什么不卖?做买卖的人图什么来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