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六百零二章 工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官员有贪污等指控时,当然就是由都察院来接手。在地方,是都察院派出的都御史和巡按御史负责肃贪和查察官员。
  在朝,则自然更省事了,除非是特别交办的大案,象主事这么级别的官员被控,当然就直接由都察院来接手。
  张佳木点了点头,道:“这是原本的制度,不过,这一次我要破一破此制。”
  说罢,向着众人令道:“请主事至诏狱。”
  “不讯而逮,”主事的面色有点苍白,道:“太保这是哪一家的国法?”
  “此事我自然会向皇上交待,主事就不必操心了。”
  “哼,就怕太保无法自圆此事,何必,何苦。”
  “这就不劳阁下费心了!”张佳木勃然变色,怒道:“说是读书十年,其实行事猪狗不如,蛇蝎心肠,和你说话,我还嫌脏。”
  说罢挥手,自有几个锦衣卫上前,把这个工部主事给带了下去。
  这一次,说是来视察城墙工程,顺道看看京操班军,但又杀又拿,居然成了现场表演的肃贪大会,这种事,张佳木自己亦是没有料到。
  实在也是大明官场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般惊心动魄的事,怕是人家说了,张佳木也不能尽然全信。
  官场黑成这样,民间的怨气哪里能小?天顺到成化年间,民间起义不断,大规模的达到万人以上的,攻克州县的,便有十几起。
  其实有明以来,除了洪武年间怕是没有农民起义,从永乐到仁宣之治,再到正统成化,哪一年没有起义的?农民之苦,怕是后人是很难想象的。除非是那些风调雨顺的好地方,人勤而多智,懂得储蓄,所以还能在灾年自保,如北方一些地方,百姓极少有储蓄,一遇灾荒,官府施救慢些儿,就会引发起义。
  永乐年间,由山东起事的唐赛儿就是著名的一例。当然,北方教门势力强大,对政权始终有觊觎之心,有时候不一定是民不聊生,而是宗教蛊惑起事,亦为一因。
  这般雷霆大怒,不仅被捕拿的工部主事面无人色,就是锦衣卫众人,也是相顾愕然。张佳木不论大事小事,凡事都以镇定为先。他的智谋经验,还有威望,都足够教他沉的住气,今天却是破口大骂,不仅是这些外人,就是锦衣卫的自己人,也算是难得的开了眼。
  “太保其实是疾恶如仇的性子,只是,平时善于压抑自己罢了。”
  李瞎子先说,其余众人也是大为赞同。曹翼跟着道:“现在已经不必再忍,我看,大人也是想从这里挖开一个口子,重重的办一下!”
  余佳一笑:“得窍,说的对喽!”
  李瞎子又道:“城墙这里还只是个开端,我看,太保会去今上预修的陵寝去看看。”
  “是极,那里才好作文章。而且,是会叫皇上动容的大文章。”
  跟随来的,都是锦衣卫里的人精子,别人还在懵懵懂懂,不大明白张佳木此行为什么转变这么大的时候,这些人已经猜的七七八八,并且引申开来。
  不过,张佳木并没有如他们所说的那样,立刻就去查看陵工。而是沉吟了一小会儿,便真的很认真的看起城防工程来。
  当时的北京是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任何雄城要隘,当然都是不能和京城的防御相比较。以张佳木的眼光来看,眼前这座城池,虽在技术上可能已经并不如何领先了,比如当时欧洲的城堡建法,就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掩护人体和火力输出。
  而且,以亚洲的经验来说,在铸城上,日本人正在追赶,并且在一百多年后,超过了中国的铸城术。尽管日本人铸的都是范围不大的小城,但从技术上来说,却是完全超过了中国。
  壬辰倭乱时,明军将日军赶至海边,但日本人修成的一个个的城堡防御却是把明军弄的一点办法也没有,坡道似用巨石搭城的城墙,坚固无比,吸收炮弹枪子的斜度刚刚好,使得明军的火炮发挥的威力有限,大量的火枪孔道和箭道使得日军的火力输出也是到了极限。
  围城良久,结果久攻不下,然后日军一个反击,明军由是大溃。
  当然,和猪一样有指挥也有关,当时的指挥官,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杨镐杨经略大人。
  眼前这座城墙,高且厚,城砖严丝合缝,城墙上敌楼森严,层次也很分明,再有藏兵洞于其中,城碟处有无数小孔,显然是箭道和火枪孔道。
  不论如何,以现在的情形,把城池修城这样,已经是很难得了。
  张佳木看了小半个时辰之后,才笑道:“城池修的不坏,只是,匠人少而军人多,又都极苦,我看,工部拨的料也克扣的不少,所以用人虽多,但工期一展再展……工部的人,实在是全部都该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