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拒绝了史女, 若史焯疑怒之下就此否决结盟,那又该如何是好?
  别忘了,平阳郡守府还有一个安王使团在。
  一旦史焯倒向安王, 这汤谷道必被堵死无疑。
  那益州大军要如何出中原?
  强行冲关, 恐怕即便成功,也少不了付出惨痛的代价吧?
  这惨痛代价并不是一个纸面上的词汇,这是将士们的生命, 用淋漓鲜血铺就而成的。
  邵箐这般一深想,心脏登时漏了一拍,继而“砰砰”狂跳,一种浓重的负罪感就铺天盖地而来。
  她忧惧, 她坐立不安。
  她对爱情有坚持,有底线,但这些却绝不能用将士们的生命来换的。
  否则, 不然……
  “阿箐莫怕,不会的。”一个沉稳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灯还没灭, 魏景眼见妻子就说了一句话,脸色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瞬息泛白, 他心一紧,连声追问,邵箐这才捉住他的衣襟, 白着脸说了出来。
  “莫说那史焯隐忧重重,我拒他女儿他未必就敢断然否了。”
  魏景忙道:“就算我们真不与平阳结盟了,那如何就必定得损兵折将了?”
  邵箐喃喃:“可是我们不是反复商议过,平阳是唯一坦途了吗?”
  “我们也未必就非得和史焯结盟不可。”
  魏景干脆利落表明态度,又说:“你去年翻看古籍,不是说汉中东恍惚另有古道吗?我们已遣人试着寻一寻,能否寻获亦未可知。”
  这说的是去年的事了,邵箐当时养病闲着无聊,看了一大堆话本,完事又觉得套路差不多腻了,就转看游记,不拘古今新旧,但凡有趣新奇即可。
  魏景立即搜罗了一大堆游记回来,邵箐也不是本本都看,略翻翻感兴趣了,才继续看下去。
  这其中有个叫“瘄罗”的人手箸的一本游记,很旧,按书中所叙猜测,起码得是七八百年的古籍。瘄罗是益州人,酷爱游觅山水,这本游记就是记载他游觅汉中一带的足迹。
  其中说到汉中东,与平阳郡接壤的一带。除了汤谷道,似乎另有一条古径。因为瘄罗上述,险径人稀,风景瑰丽,登高峰过陡崖,出得益州至猿洲。
  这就肯定不是汤谷道了。
  汤谷道实际是一段干涸的河谷,狭窄又幽长,两边是曾水流冲刷得光溜溜的石壁,一线天底部般的地形,是根本不需要登高峰过陡崖的。
  前朝太祖下旨往益州移民,大批中原百姓迁入时发现了汤谷道,沿用至今已有七八百年。也是因此,邵箐当时才判断,这瘄罗起码是七八百年前的人了。
  有一条相对更好走的道路,原来的险径被弃之不用,到逐渐被人遗忘,这并没什么稀奇的。邵箐当时根本不在意,也是后来说起平阳郡,反复商议出益,某天她灵光一闪,才突然回忆起来。
  只是这猿洲?
  这地名在平阳地域图上根本查不到,也不知这古径是否真就存在?
  但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思路,魏景当即遣了心腹,至汉中郡东部仔细查探。
  至今已有近两月了,可惜未有进展。
  邵箐蹙眉:“不过就是一本古游记,也不知古径是否存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