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实话,这封匿名信来得太及时了。
  若非它,他们固然能从蛛丝马迹之中抽丝剥茧,继而推测真相,但到底需要时间,很容易就晚了。
  檄文造势,需要酝酿过程;传信回益州,增兵和粮草的筹备,都得消耗时间。
  一步慢,步步慢,一旦失去先机,形势必将更加严峻。
  这究竟是谁?第一时间就送来了这么一封准确的情报,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邵箐为什么会用“他”?
  因为她看过很多次这纸信笺,其上笔势开阔,刚劲有力,透于纸背,随意挥墨不过短短十来个字,屈金断铁的气势跃然而出。
  不是邵箐长他人志气,一般女子写不出这么一手力道气势皆十足的字。
  这也正正切合当初的猜测,这人应当时身处安王大营,而且不是个寻常兵卒。
  问题回到原点,谁?
  张雍忍不住说:“呃,会不会是徐苍?”
  当年张雍认识的徐苍,也是个能托付于后背的好兄弟。义薄云天,铁骨铮铮硬汉子,抛头颅洒热血。往昔情谊绝不掺假,对方愧疚难忘旧主,偷偷通风报信,可能性不小。
  且除了徐苍,张雍也实在是想不出还有谁了。
  他们在安王阵营中真不认识多少人啊。当初北军中上层遭遇大清洗,是有那么几个人侥幸不死被贬往西南。后安王奉旨接手荆州南陲兵马,这几人顺理成章就成为他营下武官。
  但其中,益州诸人熟悉的就一个徐苍。
  毕竟当年越亲近魏景者,下场就越糟糕,不是人人都有徐苍背景的。徐家中立且树大根深,他这才幸运不但没死,贬谪后还能继续当武官。
  “我认为并非徐苍。”
  接话的是季桓。
  就是因为徐苍这背景,所以季桓认为不是他。
  徐家五代同堂,一府上下数百口。当初徐苍会因为家族不得听从安王之令,在黔水两岸搜捕魏景。那到了今时今日,他还能在这个风口浪尖,冒着满门倾覆的危险,给魏景传信吗?
  在朝廷立场,魏景是逆王,一旦消息走漏,触动洛京皇帝那根敏感的神经,徐家必遭灭门之祸。
  益州等人已知晓徐苍曾协助搜捕魏景了,因为这是安王当初启用徐苍的最大理由,在安王大营那是人人都知,无任何隐秘可言。
  张雍季桓各执一词,两人辨了几句,张雍挠挠头: “呃,那先生你说,会是谁啊?”
  “我也不知。”季桓摇摇头。
  不过他道:“只是,这世上任凭是谁,所作所为总不会无缘无故。此人心思不出三种。其一,不满安王;其二,不满皇帝朝廷。其三,……”
  他声音变得凝重:“其三,便是算计我等。”
  不要以为消息准确就必定是好事。第一次准,第二次准,三四次也准,在你放松警惕的时候来一则假消息,足以致命。
  “伯言说得没错。”
  魏景扔下信笺:“不管此人是谁,有何目的?日后若再有信笺,我等亦不可轻信。”
  一切得相信自己的判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