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生来被迫离开慈母,寄养寺庙,十几年不曾和生身父母相聚,孤苦伶仃,尝尽冷暖。如今虽然被家人寻回,却似暗藏玄机,前途叵测,对他来说,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中秋夜那晚,正是阖家团圆的时候,所有人陪伴在家人身边,赏月论诗,言笑晏晏,说不尽的喜乐快意。
  他却流离在外,挨家挨户讨一顿斋饭。
  无房无舍,无亲无故,孤零零一个人,一身单薄僧衣,一顶斗笠,一双草鞋,一只破碗,在围场的草堆里淋了半夜的雨。
  灯火万家人团圆,星辰漫漫月伶仃。栖身在稻草堆里瑟瑟发抖时,他会想到有这一天吗?
  “三娘?“
  周氏收拾好屉子里的铜钱,见李绮节垂头不语,愁眉不展,神情罕见的沉郁,伸手在她脸上轻轻掐了一下,打断她的沉思,“想什么呢?“
  想着周氏方才欢欢喜喜的模样,李绮节不忍多说什么,岔开话道:“伯娘,我去看看昭节和九冬的行李收拾好了没有。“
  不等周氏细问,李绮节走出正房,拐过长廊,走到两个小堂妹的房间前。
  姐妹俩睡一间房。李昭节虽然稍微年长一些,但性子比妹妹李九冬要娇气得多,发起脾气谁也管不住,连周氏的话她都敢顶嘴。然而有时候她的胆子又小得可怜,不管白天还是夜里,只要困觉时旁边没人守着,她就会嚎啕大哭,直到把所有人吵醒为止。妹妹李九冬干脆自告奋勇,和李昭节睡一间房,帮她壮胆。
  两姐妹每天一张床困觉,一个桌子吃饭,一块说笑玩闹,几乎是寸步不离。一时吵嚷起来,打架毫不手软;一时又亲亲热热好得跟连体人似的,分都分不开。
  此刻姐妹俩头梳小抓髻,穿着八成新的绸袄棉裙,各自踩在一张方凳上,趴在窗户沿边看后院的一棵柿子树。
  树干清瘦,不过拳头粗而已,然而也挂满了累累硕硕的果实。掩映在青绿色枝叶间的柿子果半青半黄,一看便知还未到成熟时候。
  “一个、两个、三个……“
  姐妹俩正眯缝着双眼,一颗接一颗地数着柿子的数目,从东数到西,再从上数到下,数到一半发现忘了前面数到几了,于是又从来再来。
  数来数去,谁也不肯服谁,一个说另一个数杂了,一个说对方数少了,吵来吵去,眼看要打起来,不知怎么,忽然又手拉手,一起商量到时候怎么分柿子。
  曹氏早把两人的包袱收拾好了,正坐在门口绣打络子,看到李绮节,忙堆起满脸笑,招呼她道:“三小姐进来坐坐。“
  李绮节朝曹氏笑了笑,走进屋,倚在敞开的窗前,和李昭节姐妹俩闲闲地说些家常话,答应她们等柿子成熟时,一定把最大最红的那一只柿子留给她们。
  正低声说着话,忽然听得外面一阵吵嚷,有人把大门狠狠摔上,发出一声巨响。
  李昭节和李九冬吓了一跳,立即噤声。
  李绮节把姐妹俩抱下方凳,曹氏走过来牵走二人,悄声道:“像是大少爷的声音。“
  不必曹氏说,李绮节也听到李子恒的怒吼声了。
  她循着声音,找到李子恒的房门前,木门已经从里头拴上,不知道里头情形,只能听到李子恒摔东西的声响。
  进宝缩在墙角左顾右盼,李绮节回身叫住他,“怎么回事?“
  进宝支支吾吾道:“大郎碰见孟举人了。“
  孟春芳的父亲孟举人,原是住在县里李家间壁的,因为最近孟家老宅要办喜事,在外的孟家子弟陆陆续续赶回乡下大宅,孟举人一家人也回来了。
  李绮节愣了一下,“是不是亲事有什么不妥?“
  她和杨天保的娃娃亲作废也就算了,那是喜事一桩。可李子恒和孟春芳的亲事谈得好好的,孟家的老太太们一口一个孙女婿地喊李子恒,料想应该是板上钉钉,怎么也出岔子了?
  进宝偷偷看一眼李子恒的房间,叹口气,“大郎和孟举人说话的时候,没人在跟前,不晓得他们说了什么。然后大郎忽然就气赳赳地跑回来,接着就成这样了。“
  似乎是响应进宝的话,屋里一声脆响,是茶杯被丢在墙上的声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