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雨莲抬起头来,飞快地睃了雨澜一眼,目光中满是感激。雨澜冲着她善意地一笑。
  没想到,这个六姐姐这般腼腆,这可和杨家的其他姑娘不一样啊!
  六姑娘这才上前给老太太跪下磕头,老太太赏了她一对碧汪汪的翡翠手镯。
  最后一个穿天青色褙子的少妇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上来给老太太磕头。四太太道:“这是老爷在山东任上收房的贾氏,这个是漪姐儿。漪姐儿就是贾氏所出。”
  小女孩年纪还小,白白胖胖的,十分可人疼,老太太看了欢喜,叫苏妈妈拿了一个赤金的长命锁给她戴在脖子上。紧接着大家纷纷见礼认亲,好一通热闹。
  雨澜见过了才从未谋面的四叔父,四太太已经拉着六姑娘来见她,“这是咱们家的七姑奶奶吧,早就听说你嫁到了亲王府,真是个有福气的……”语气里透着一股子羡慕,一拉六姑娘道:“快来拜见咱们的王妃!也好沾沾她的福气!”
  说着就对雨澜行礼。雨澜在娘家从来不让人给她行大礼。她大着肚子躲又躲不开,赶紧叫晓月和晓玉上前拉住四太太:“四婶婶,你这又是何必!咱们是一家子亲骨肉,您是长辈,六姐姐还是姐姐,该我给你们行礼才是!”
  四太太语气里有几分谄媚:“天地君亲师,五伦之中先有国后有家,您是王妃,咱们才是四品的诰命,自该是咱们先拜过了你才行!”硬是拜了下去,晓月和晓玉拦都拦不住。
  雨澜大着肚子,扶又不好扶,躲又没法躲,最终是受了他们的礼。搞得雨澜很是尴尬。
  雨澜就有些不喜欢四太太,觉得她有些太过势利眼。
  热闹了一番,叶敏文就跑过来拉着她的袖子:“母妃母妃,看我得了这么多红包。”手上拿着五六个红包,跑过来在雨澜面前显摆。
  雨嘉带了儿子过来,雨霏也带了女儿过来,加上五太太的成哥儿,被二太太的嗣哥儿带着,叶敏文刚才和这一群表兄弟表姐妹还有小舅舅们玩儿得不亦乐乎。
  初次见面要给见面礼的。他是最小的一辈,自然只有别人给他红包的分。雨澜就笑着摸了摸他的脑袋,问他:“都是哪个长辈给你派发红包了,你谢过人家没有?”
  叶敏文就扳着手指头给她算:“有四叔外祖父、四叔外祖母、六姨妈、四舅舅,还有十姨妈!”又补充了一句:“我都谢过他们啦!”
  又悄悄地对雨澜说:“母妃母妃,十姨妈比我还小呢,我能不能给她一个红包。”
  雨澜笑着教他:“她虽然年纪比你小,可她的辈分比你大,你要是真想给红包,过年的时候母妃给你包几个红包,到时候由你派给表弟表妹,好不好?”叶敏文本来听说不能给小姨妈红包有点情绪低落,听了雨澜这样的话又高兴起来。恨不得马上就过年。
  四太太一直关注着这边的动静,听说雨澜是个继母,没想到和王爷的儿子这般亲近,不由得暗暗奇怪。
  到了晚上用饭的时间,就在松鹤堂摆了四席,男女分桌。都是嫡亲的亲戚,中间就没有隔屏风,男人们说些朝堂上头的事情,女人们则八卦一些家长,笑语相闻,十分热闹。
  有二太太在,席上自然不至于冷寂。二太太问了几句山东的风土人情,四太太一一回答了,话一说开,刚开始的拘谨就少了很多。不过雨澜还是发现她不大爱说话,六姐姐雨莲大概是随了四太太,性子十分腼腆,说不了几句就要脸红。
  等吃完了饭,众人移步到花厅里品茶,老太爷却单独叫了叶邑辰去书房说话。这一说直说了大半个时辰,一直到了掌灯时分,叶邑辰才从老太爷的书房里出来。延庆王府众人、二姑娘、四姑娘都已经告辞离开了。
  夫妻两人连忙辞别了杨府众人,坐车回到王府。
  ☆、第276章 婆媳
  回到王府出更的梆子都已经敲过了。叶敏文玩儿了一天累坏了,在车上就伏在雨澜的怀里睡着了。到了家,雨澜先叫人拿了厚厚的披风,叶邑辰把儿子包在披风里,一路抱着回到了正院。
  先安置了叶敏文,两个人才回到正房梳洗。换了中衣躺在榻上,雨澜想着这一天的事儿,一时有些睡不着,就问叶邑辰:“祖父和都和你说什么了?说了那么大一半天!”
  叶邑辰笑着把她搂进了怀里,轻描淡写地说:“也没什么,就是和我商量了一下三舅兄的事情,并且讨论了一下杨家的未来!”
  “什么?”雨澜吃了一惊,“这种事,祖父不和父亲叔父们商量,怎么和你一个外人商量?”
  “我怎么就是外人了?”想起当初为了娶到雨澜,可是像老太爷承诺了,要尽力扶持杨家,没想到老太爷今天就真找他商量起杨家的事务来了。
  叶邑辰对“外人”这个词显然很不满意,伸手在她鼓涨的胸脯上捏了一把,雨澜忍不住惊呼了一声。“王爷……”赶忙抓住他作恶的手,俩人紧紧贴在一起,她一下就感觉到了他身体上的反应。雨澜的呼吸就变得有点急促起来。
  叶 邑辰玩儿得太过火,自己把持不住。依依不舍地把手从她的怀里抽出来。“四老爷这次回来,萧宗昌怕是不会那么容易让他谋到好缺!”他又把话题转了回来。雨澜 才想起萧宗昌是萧党的领袖,他是吏部尚书,四老爷原来是正四品的知府,正四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怎么调任迁转,萧总昌这个吏部尚书是最有发言权的。
  雨澜就有些奇怪地道:“萧家和杨家没有什么仇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