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412节(2 / 4)
但这种鼓励是有边界的——“适度”二字还记得吗?
回到嘉谷系合作社,虽然都挂着“嘉谷”的名头,本质却是不折不扣的集体经济。
国家的深度调查显示,在整个嘉谷系合作社经营的财务上,把农民提供土地、嘉谷提供农资及技术和合作社提供组织生产算在一块,按三个主体分配。大概来说,净值里面,提供土地的农民能分70%,嘉谷分20%,合作社分10%。
看懂了吗?
嘉谷系合作社不仅仅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变成了农民的社会保障资源——不管农户在别的地方是挣钱还是亏本儿,这合作社里的分红都是农户稳定的收入。这对于农村稳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了。
说穿了好像也就那么一回事,但如果你透过现象看本质,就知道其几乎不可复制的原因了——首先你要保证合作社70%的分成不能低于农民自个种植所得,否则,就算你按着头也不见得有这么多农民答应合作;其次,你要将获得支配权的农产品,产生足够的附加值,起码要能养活你的公司,形成良性循环;再然后……好吧,不用然后了,就上述两环,已经足够所有人挠头了。
国家都不敢保证,让嘉谷重来一次,还能不能复制同样的模式。天时、地利,还有爆棚的运气……缺了其中任意一环,嘉谷可能就不是嘉谷了。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农民的选择了。
因为,这同时也是时代的选择,是国家的选择。
……
第725章 嘉谷版的“黄埔军校”
农业部考察团经过赵老汉们这么一遭,如贺明哲之流都安静了不少,团队内的气氛倒是缓和了下来。
考察继续,一路停停问问,很快到了嘉谷在豫省最早建立的小麦种植基地。
如果说,考察团在刚加入嘉谷系的合作社中,印象最深的是老农们的憧憬;那么在早已加入了嘉谷系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体验最深的,可能就是——希望!
刚抵达基地的时候,远远的就看到一大群人围在田间。
“这是怎么了?”领队的张司长好奇心起来了,也不让人打扰,带着众人静悄悄地靠过去。
这么一大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其中年龄最大的,看上去也就四十岁出头,年龄最小的一位,看上去一脸青涩,估计最多二十出头。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专注无比。
张司长就见到一个年轻人脖子仰的高高的,手上却抓着笔记本,另一只手在眼睛不看的情况下拼命的做记录。
为首的,是一位面容清秀,皮肤偏黑的年轻女士。
“……小麦冬灌的灌水时间应掌握在地表白天化冻至晚上微冻时进行,冬灌量为60立方米至70立方米/亩,一定要防止麦田低处洼处水结冰……”
“……一般品种结合浇第一水一次性追施。如果小麦的底肥施用量不足或搭配不合理,尤其是磷钾肥施用不足,要避免追太多的氮肥,以免造成浪费和引起贪青晚熟……”
“……入春以后,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杂草开始生长,小麦的纹枯病、茎基腐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也将进入侵染扩展高峰,那时候我们就要……”
张司长静静地听了一会,转过头来,低声对齐政说道:“这是嘉谷的培训体系!”
语气虽轻,却很肯定。
他尤记得去年参加的一次大豆复兴计划实施讨论会,在会议上,齐政言语铿锵道——嘉谷拥有超过一万人的农艺师队伍,还在以每年1000到2000人的规模在增长。当时就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事后,他发现齐政所言不虚,甚至还谦虚了。嘉谷的农艺师队伍,已经向着两万人逼近了,而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嘉谷完备得发指的农技培训体系。
齐政笑笑道:“嗯,这就是我们的培训体系。”
嘉谷产业发展到哪里,农技培训体系就服务到那里。
眼前的只是冰山一角。 ↑返回顶部↑
回到嘉谷系合作社,虽然都挂着“嘉谷”的名头,本质却是不折不扣的集体经济。
国家的深度调查显示,在整个嘉谷系合作社经营的财务上,把农民提供土地、嘉谷提供农资及技术和合作社提供组织生产算在一块,按三个主体分配。大概来说,净值里面,提供土地的农民能分70%,嘉谷分20%,合作社分10%。
看懂了吗?
嘉谷系合作社不仅仅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变成了农民的社会保障资源——不管农户在别的地方是挣钱还是亏本儿,这合作社里的分红都是农户稳定的收入。这对于农村稳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了。
说穿了好像也就那么一回事,但如果你透过现象看本质,就知道其几乎不可复制的原因了——首先你要保证合作社70%的分成不能低于农民自个种植所得,否则,就算你按着头也不见得有这么多农民答应合作;其次,你要将获得支配权的农产品,产生足够的附加值,起码要能养活你的公司,形成良性循环;再然后……好吧,不用然后了,就上述两环,已经足够所有人挠头了。
国家都不敢保证,让嘉谷重来一次,还能不能复制同样的模式。天时、地利,还有爆棚的运气……缺了其中任意一环,嘉谷可能就不是嘉谷了。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农民的选择了。
因为,这同时也是时代的选择,是国家的选择。
……
第725章 嘉谷版的“黄埔军校”
农业部考察团经过赵老汉们这么一遭,如贺明哲之流都安静了不少,团队内的气氛倒是缓和了下来。
考察继续,一路停停问问,很快到了嘉谷在豫省最早建立的小麦种植基地。
如果说,考察团在刚加入嘉谷系的合作社中,印象最深的是老农们的憧憬;那么在早已加入了嘉谷系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体验最深的,可能就是——希望!
刚抵达基地的时候,远远的就看到一大群人围在田间。
“这是怎么了?”领队的张司长好奇心起来了,也不让人打扰,带着众人静悄悄地靠过去。
这么一大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其中年龄最大的,看上去也就四十岁出头,年龄最小的一位,看上去一脸青涩,估计最多二十出头。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专注无比。
张司长就见到一个年轻人脖子仰的高高的,手上却抓着笔记本,另一只手在眼睛不看的情况下拼命的做记录。
为首的,是一位面容清秀,皮肤偏黑的年轻女士。
“……小麦冬灌的灌水时间应掌握在地表白天化冻至晚上微冻时进行,冬灌量为60立方米至70立方米/亩,一定要防止麦田低处洼处水结冰……”
“……一般品种结合浇第一水一次性追施。如果小麦的底肥施用量不足或搭配不合理,尤其是磷钾肥施用不足,要避免追太多的氮肥,以免造成浪费和引起贪青晚熟……”
“……入春以后,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杂草开始生长,小麦的纹枯病、茎基腐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也将进入侵染扩展高峰,那时候我们就要……”
张司长静静地听了一会,转过头来,低声对齐政说道:“这是嘉谷的培训体系!”
语气虽轻,却很肯定。
他尤记得去年参加的一次大豆复兴计划实施讨论会,在会议上,齐政言语铿锵道——嘉谷拥有超过一万人的农艺师队伍,还在以每年1000到2000人的规模在增长。当时就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事后,他发现齐政所言不虚,甚至还谦虚了。嘉谷的农艺师队伍,已经向着两万人逼近了,而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嘉谷完备得发指的农技培训体系。
齐政笑笑道:“嗯,这就是我们的培训体系。”
嘉谷产业发展到哪里,农技培训体系就服务到那里。
眼前的只是冰山一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