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了康熙 第86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廷玉的注意力,一直没有盯在玉柱的身上,他看上了轩玉之师的宝座。
  状元及第的玉柱,一直无心向学,也不是大儒。
  但是,这年头,但凡考中了进士之人,不论名次如何,都是这个时代顶儿尖的文化人。
  张廷玉的父亲,大学士张英,不仅教过老皇帝读书,也教过老四读书。
  安徽桐城张家的不传秘诀,就一条:宁可不当大学士,也要抢做帝师。
  只是,张廷玉左等右等,始终没有等来,玉柱给未来的皇子们安排鸿儒师傅的消息。
  咳,这个嘛,注定会让张廷玉失望了。
  玉柱比谁都清楚,皓首穷经,格物致知,格到最后,就是明亡清兴,清亡洋兴。
  大儒们,既救不了大明,也救不了大清。
  未来的世界,属于是工业文明的世界。
  小农社会的经史子集,可以修身养性,却不可能拿来救国。
  开年之后,便是礼部春闱之时。
  玉柱也没征求别人的意见,径直圈定了礼部会试的正主考为礼部尚书谢盛,两位副主考分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和翰林院掌院学士。
  这种安排,看似四平八稳,没啥问题。
  然而,国朝以来,宣统元年的礼部恩科会试,算是最不受掌权者重视的一次会试了。
  此前的历次会试,主考官再怎么说,也由皇帝亲简大学士领衔主考。
  既然要拥抱海洋的工业文明,已经不合时宜的八股取士,迟早会寿终正寝。
  但是,绝对不是现在。
  大清的速亡,除了兵权旁落于袁项城之手以外,冒然废除科举,肯定是第二重要的因素。
  清廷废除了科举取士之后,就等于是,断了全天下读书人做官的希望。
  这还了得?
  史书里早就写得很清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
  断了希望和生计的穷秀才们,仗着有文化,掌握了一定知识,大量的混入了晚清的江南新军之中。
  在当时,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观念,早就深入了人心。
  尊贵的读书人,但凡有条活路,谁乐意去当丘八啊?
  时间一长,爆发反清的起义,也就是迟早的事儿。
  晚明时期,明廷仅仅是裁减了不入流的驿站而已,就逼出了个亡明的大顺天子。
  玉柱呢,作为现行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却极不重视乡试、会试和殿试。
  以前,玉柱曾经担任过公考的面试官。
  往往那些口若悬河、头头是道的面试高分者,只要进了乡镇,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成了只会吹牛造假的低能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