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了康熙 第86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相反,这些人进了厅局级的大机关之后,就如鱼得水一般,混得别提多滋润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的,平台越高,越是务虚不务实。
  越是大机关,业务水平啥的,统统不重要,就看会吹不会吹,会不会编造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概念了。
  玉柱是老官僚了,官场上的积弊,他完全门儿清。
  礼部会试,玉柱漠不关心,却跑去关心了童生试的入门级考试:县试。
  玉柱身边的老亲兵戈什哈们,足好几百人,都被玉柱派去了北方各个县。
  每县两名老亲兵,美其名曰:监督县考。
  实际上,这些人带去了玉柱亲拟的十道考题。
  这些考题,各县都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而且,并不影响正经的八股文做题,只是把装样子的贴诗作赋环节,改成了做玉柱亲自出的考题罢了。
  县试,由知县说了算。哪个知县敢反对玉柱的搞法,那就是活腻味了。
  玉柱的想法,其实很清楚的。
  此次县试作为试点,若是大获成功,则推广进今年的府试和院试之中。
  目的嘛,就是从极为稀有的知识分子之中,选拔出脑袋不那么进水的人才。
  比如说,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加减法都不懂的人,咳,那还是去走老路吧。
  老路的前景,绝对不容乐观。
  以后啊,每三年一次,录取的一百多名进士,安置的去处,就很窄了。比如说,当翰林啊、修清史啊、修地方史志啊,研究怎么保护故宫紫禁城啊,等等等。
  读书人嘛,即使选择了继续钻研八股文,惦记着务虚不务实,玉柱也总会赏口饭吃,给条做官的出路。
  但也仅此而已了。
  等过渡时期结束了,全面接受近代科学教育的人才,肯定会取代现有的官僚阶层。
  玉柱只关心,从刚入学,到秀才这一级的读书人。
  至于,举人老爷们,唉,谁见过穷举人了?
  人家吃得饱饱的,不需要玉柱去操心呐。
  从县试中,选拔出来的人才,干什么呢?
  先在天津的预科班,跟着洋人语言老师们,先过语言关。
  语言过关后,给予公费出国留洋的待遇,让他们去英国,去法国、去荷兰,从初中开始读起,一直读到大学毕业。
  初步定的名额是,三千人,除了食宿免费之外,每月还给二两银子的零花钱。
  实际上,这些西方的学校,最终的校董,都是爱丽丝。
  不过,请的教师,都是正经的洋人罢了。
  等这些人,学成归来,各省的国立中学堂,也就可以全面开花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